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时尚频道 → 眼部美容 → 美目秘籍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肾亏了 眼圈发黑怎么办?

http://www.cnophol.com 2011-5-19 10:26:25 中华眼科在线

  由于社会压力大,节奏快,都市人普遍睡不好,睡得晚,睡眠质量也不高。很多人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早上就会出现黑眼圈,顶着熊猫眼上班。但是,黑眼圈不只是睡眠不足的表现,还是疾病的征兆!你知道黑眼圈预示哪些疾病吗?

  1、肾亏了

  病症表现:双目无神,眼圈发黑

  传统医学认为黑眼圈是肾亏所致。肾精亏少则两眼缺少精气的滋润,肾之黑色就浮越于上,因此双目无神,眼圈发黑。如果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性生活过度的话,就很容易导致黑眼圈。

  防治措施:防止过度劳累,不能熬夜,拥有规律的生活,同时加强内心修养,保持心情愉快,防止情绪变化激烈。平时可多食含钙量高的食物,如骨头汤等,或者清凉食品或药品,如山药、金银花、绿豆、决明子等。

  2、肝脏疾病表现

  病症表现:面部、眼眶周围都有色素沉着

  黑眼圈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外在表现,如慢性肝病,尤其是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肝肿大者,黑眼圈往往长期存在。大约有20%的肝病患者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眼眶周围有色素沉着,呈现出“黑眼圈”。

  防治措施:慢性肝病的治疗方法是以静养和食疗为主。要减轻肝脏负担,同时给予充分的营养,以修复被损害的肝细胞,恢复肝功能;摄入丰富的蛋白质,以保证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需要,多食用乳、蛋和肉类为好。

  为了满足肝细胞内糖元含量及其代谢的需要,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应充足供给;同时应坚持低脂饮食,这样不但可减轻肝脏负担,而且有利于恢复健康。

  3、月经不调的应征

  病症表现:长期存在

  对于女性来说,如黑眼圈长期存在,可能是痛经或月经不调引起的。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痛经是由气滞血淤、寒凝血淤引起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而黑眼圈便是气血运行失常在面部的表现。此外,经血量过多或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女性,也容易出现黑眼圈。

  防治措施:如果是月经不调导致了黑眼圈,那你就需要调理身体。

  4、慢性胃病

  病症表现:黑眼圈颜色会较深,呈浅蓝色,范围也较大

  慢性胃炎患者如果长期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胃炎反复发作,黑眼圈也会加重。患有神经衰弱兼内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胃肠疾病的人,也会出现黑眼圈。

  防治措施:慢性的胃肠疾病除了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养。合理的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并且注意饮食卫生,不能再给脆弱的胃肠额外的刺激。调理好了胃肠,黑眼圈自然也会减轻。

  5、鼻子问题

  病症表现:打喷嚏打出的黑眼圈

  黑眼圈也可能和鼻子问题有关系。如果你一年到头早上起床就打喷嚏流鼻水,就会因为眼睛下方静脉窦附近的血流增加而造成黑眼圈。所以如果你患有过敏性鼻炎,想不拥有黑眼圈是不太可能的。

  防治措施:除了积极治疗你的鼻炎之外,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待在充满烟雾弥漫的环境,避免给鼻子额外的刺激;同时,早晚注意别让冷空气刺激到气管,而引起过敏的打喷嚏;打喷嚏千万别太用力,因为那会压迫到肌肤的微血管。

  以上就是黑眼圈的五大预兆,大家根据自身的情况仔细对照,严重的话最好去医院看一下。

来源:久久健康网 (责编:王艳丽)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来源:久久健康网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圈黑,近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健康知识之隐形眼镜

    正确戴美瞳 保护大眼睛

    师从萧亚轩 分享完美彩

    击退眼部凹凸脂肪粒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千龙求医查疾病114个性导航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我友健康
    派宁整形美容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中国眼网眼科医学网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