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变性,顾名思义就是人眼的黄斑区得了退行变性性疾患。年轻人黄斑变性多与遗传有关,中老年人的这种疾患多在50岁以上人群发生,并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因此,1967年国外学者提出了老龄性黄斑变性(SMD)的病名,后又改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 MD)。
在人眼中,视网膜位于人眼的后部,如同眼底照相机的胶卷,而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央,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它主管人的光觉、形觉和色觉,是人眼视觉最敏锐的地方。因此,黄斑如果得了疾病,视功能势必受到严重损害。
早期的AMD多在视网膜下可见一些黄白色的小点,称为玻璃膜疣,这时多不影响视力。另外,由于通常多为一眼先发病,起初常被忽视,两眼先后发病者极为常见。
AMD有“干性”和“湿性”之分
AMD分为“干性”、“湿性”或称萎缩型和渗出型。“干性”者,即在眼底可见玻璃膜疣,黄斑区色素紊乱,其也可逐步引起黄斑区变薄,从而使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湿性”者,多引起视力的严重障碍,占AMD引起严重视力损害的90%。其造成视力损害的原因主要是异常的新生血管在视网膜下生长,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及视网膜组织的破坏,最终瘢痕形成导致视力丧失。
如何治疗“湿性”AMD 在2000年以前,我们对黄斑变性的治疗几乎束手无策。近年来在 AMD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用激光所产生的热能,摧毁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缺点是对附近的正常组织也产生损坏,视功能将受到较大影响。
经瞳孔温热疗法(TTT):利用红外光以微弱的能量照射黄斑病变区,使病变局部轻微升温,从而达到使异常新生血管萎缩的目的。该疗法费用低廉,但对局部正常组织亦有一定的损坏,疗效不甚明显。
手术治疗:如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切除、黄斑转位术。手术风险较大,疗效不确切。视网膜移植手术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
光动力学疗法(PDT):将一种特异的光敏感剂注射到患者血液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用一种特殊的非热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而对正常的视网膜几乎没有损伤。PDT使人们终于有了一种方法能够突破黄斑中心凹的“禁区”。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