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超声仪器的改进、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的临床使用,超声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眼伤诊断及手术的指导意义也越来越大。来自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的江春光大夫在这次会议上指出,不同频率的高频超声与CDF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眼外伤诊断水平。
江春光介绍说,一般高频超声(7.5~10MHz)可以观察整个眼球及球后组织,尤其是对晶状体后囊之后的眼后节有较高的评价意义,但其频率仍相对较低,对于眼球近场成像的分辨率不够高,容易产生伪像,这给眼前节结构的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有的眼科中心配备了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超声仪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其频率高达50~100MHz,可以很好地显示眼前节结构。但这种仪器价格昂贵,而且必须将探头置于角膜上,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往往感觉很难受,因而难以接受和配合这样的检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江春光等人采取联合应用的方法,将20MHz高频超声、7.5~10MHz超声及CDFI结合起来,对眼外伤进行诊断。他们使用的20MHz高频探头前方有一个水囊,适于眼球等非平面结构的检查,直接将探头放于眼睑上即可获得满意的检查效果,操作简便。使用这种探头进行的超声探查深度为1.9厘米,分辨率为80微米,可以较好地观察眼前节,明确显示角膜、前房、晶状体,甚至前房角、后房、睫状体等结构。在对35例眼外伤患者的检查中,患者取平卧位,闭眼,大夫在其眼睛上涂耦合剂后,将探头轻置于眼睑上,并与其健眼进行对比检查。先用7.5~10MHz探头观察患者眼球的整体,重点为晶状体后囊后方的眼后节结构,并用CDFI观察相应的血流改变情况,再用20MHz高频探头仔细观察眼前节的改变。
研究结果显示,利用20MHz高频超声结合健眼观察,可发现角膜水肿患者位于眼球表面最外层的弧形光带回声减低,厚度增加(与健眼比较增加0.1~0.3毫米不等),前房深度相对变浅0.2~0.35毫米;角膜穿孔患者的角膜光带回声出现连续中断现象,同时还出现了角膜水肿的特征改变;超声除了可观察到晶状体特征性的回声增强外,还可以动态监测白内障逐渐成熟的过程;眼外伤易引起球内出血,新鲜出血时,超声显示前房及玻璃体的无回声区出现细小的低回声光点群,出血量大时,光点密集,随着病情的发展,前房及玻璃体内出现强光点(团)及光带,提示这些区域有陈旧性积血形成。
与会人员在研讨中表示,在眼外伤诊断中,将20MHz高频超声与一般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可以避免单用时的技术缺陷,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患者眼部的病理改变,为选择救治手段提供了依据。但江春光同时提醒说,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注意结合眼科常规检查和了解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来源:吉林眼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