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对比正视眼与弱视眼及不同类型的弱视间的波前像差的差异,研究弱视眼的像差特点,并根据不同类型弱视所表现出的波前像差特点,探讨各种类型弱视的形成机制,以期为像差矫正治疗弱视提供初步依据。
方法 本实验使用主观波前像差仪对正视眼者,远视性弱视已愈者及弱视患者的像差进行横断面的研究,其中又将弱视患者分为远视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斜视性弱视组,及难治性弱视组,以比较不同类型弱视的像差差异。对可能影响像差及视网膜成像质量的诸因素进行协方差分析,明确可能影响视网膜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结果弱视眼的整体像差明显大于正视眼,而Strehl比值明显小于正视眼,但正视眼和弱视眼在各阶相对像差值没有显著差异。第5项的像差代表的是45°和135°的斜散光,弱视眼在第5项像差明显高于正视眼,且弱视各组间也表现出第5项像差的一致性增高。远视性弱视治愈者的第5项像差与正视眼组无差异,不表现为增高。难治性弱视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为0.7-0.8,而第5项像差明显高于正视眼组,而与弱视组无显著差异。各种类型的弱视在像差上表现出了一致性变化,即在第5项像差的增加、整体RMS的增加及Strehl比值的下降。 讨论本组弱视眼整体像差的增大和Strehl比值的(代表弱视眼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证明了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与弱视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弱视眼像差在各阶的均衡增高可能正是弱视眼像差增大的特点之一。本实验弱视各组表现为斜散光增加,根据斜散光对视觉的影响可能大于正轴散光,及斜散光对人眼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我们推测,当斜视,屈光参差等可能因素使人眼的正视化过程受到阻碍后,应有的由逆规散光向顺规散光的正轴散光的转化过程出现混乱或停留在不规则的斜散光状态,而由于斜散光对视觉的影响大于正轴散光,使正视化过程进一步受阻,在斜散光与受阻的正视化过程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斜散光在弱视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斜散光可能是弱视眼正视化过程受阻的产物,而斜散光与受阻的正视化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弱视推动因素。由弱视治愈组斜散光减小,难治性弱视组斜散光仍大的现象,我们推测斜散光很可能是正视化过程恢复的关键点,斜散光的矫正很可能是弱视的治愈,重新启动正视化过程重要标志之一,在弱视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不同类型弱视的像差分析,我们提出,弱视的形成可能与人眼的正视化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慢性单侧视觉模糊和慢性单侧视觉抑制是影响人眼正视化过程两个主要原因,正视化过程受阻后形成斜散光等视觉缺陷,并最终导致弱视。而弱视的程度可能是这两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