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较高、治疗较为棘手的感染性眼病。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农业性眼外伤,尤其是植物性眼外伤多见。农药及化肥的广泛使用,使土壤中的腐生寄生菌的拮抗菌减少,从而使镰刀菌等真菌大量滋生。特别是非典过后,旅游业开始复苏,由不景气转为旺季。那些吸引游客的风景秀美的地方,植物与土壤中也不乏镰刀菌寄生。在旅游中一旦眼被植物划伤,就可能为真菌在角膜上“种植”提供了机会。此外,滥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使机体菌群失衡,也会增加真菌感染的机会 角膜是透明、无血管组织,一旦感染真菌后,真菌就会以垂直和平行生长的特性,加速角膜病变的发展。药物不能通过血管直接作用于角膜病变区,因此真菌性角膜病变往往顽固不愈,甚至导致角膜溃疡、穿孔。一旦出现角膜溃疡、穿孔,应及时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但由于我国同种异体角膜来源匮乏,因此,重症患者仍难以保住眼球。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的医师告诉记者,在他们近一段时间收治的该病患者中,就有6人是在田间劳动时被稻谷、植物茎叶擦伤而染上真菌性角膜炎的。为此,他们提醒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当眼部被植物或沾有泥土的物品损伤后,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受伤情况对症予以清创,对疑有真菌污染者,会适当给予抗真菌的眼药水或口服药治疗,以预防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
如果已出现角膜溃疡,应及时治疗。记者了解到,十多位眼疾较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入住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时,已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溃疡和前房积脓,经眼科医生苏晓华等人及时施行“角膜真菌病灶清除联合球结膜瓣转位移植遮盖术”,结果保住了病人宝贵的视力,无1 位病人遭遇眼球摘除的厄运。
术前这些患者均有直径约3~5 毫米的角膜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也都发现有真菌丝及顶端孢子。苏晓华等医生在手术操作中,先是仔细剔除角膜真菌病灶及尽量多的水肿混浊,直至暴露出健康透明的角膜。在彻底冲洗创面后,取角膜病变近端、距角膜边缘1. 5 毫米健康带蒂球结膜上皮层,大小以能够覆盖角膜创面为宜,用进口显微线固定缝合于创区角膜上。
术后全身及患眼应用敏感抗真菌药物。采用该法手术后患者的真菌性角膜炎症状都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这些患者术后1 个月复诊时,球结膜转位移植瓣均成活良好。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