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a.溃疡坏死组织进行刮片检查,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刮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
b.细胞培养一般阴性,或仅有杂菌生长。
一般说来,真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苔垢”样,质地疏松,缺少粘性;而细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胶冻”样,富于粘性。
治疗:治疗必须从速。溃疡阶段,真菌高度生长繁殖,应首选对真菌敏感的药物。由于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内,十分顽固,要求药物与溃疡面保持连续性的接触,使药物在深部组织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消灭或抑制真菌的活动。到目前为止,用来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尚不够理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尚须进行角膜移植手术。
病因:多半病例起病时有诱因史。发病大多与农业劳动时受植物性小叶伤有密切关系。植物枝叶擦伤及尘土等异物入眼,亦可见于长期患者其它性质的角膜炎时继发感染真菌者。国外有人认为与眼部滥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有关。角膜外伤造成上皮破损。致伤物如稻谷、植物枝叶或尘土等处常有真菌存在。当角膜上皮破损的同时,真菌即可接种于角膜,引起发病。潜伏期通常为1~4天,平均为2.4天。
临床表现:
a.开始时仅有眼部划物敏感或刺激感,伴有视力模糊。有外伤史者,在受伤后数天内出现溃疡, 发展较缓,和外伤后迅速发展的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有所不同。
b.早期眼睑红肿及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轻重不等,严重阶段刺激症状大多反见较轻。充血常很严 重,主要为混合性,部分病例可有少量灰白色分泌物。
c.由于真菌菌株的不同,感染时间的久暂以及个体情况的差异,临床上所见到的溃疡形态很不一致。典型的早期溃疡呈灰白或乳白色,常为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致密,略高出平面。溃疡和浸润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溃疡与健区角膜分界大多清楚,溃疡边缘常不整齐。
d. 较大的溃疡常为黄白色,多数为不规则圆形,表面似干燥粗略,呈“苔垢”样。基质浸润致 密,溃疡边缘稍有隆起。病变如发展,溃疡周围可见结节状或树根样基质浸润。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