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真菌性角膜炎在临床上较难诊断,容易误诊,常因治疗不当而造成失明。真菌性角膜炎并非少见。夏秋农忙季节发病率高。在年龄与职业上,多见于青壮年、老年及农民。
真菌性角膜炎病状体征: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刺激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角膜侵润灶呈白色或灰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有时在角膜病灶旁可见伪足或卫星样侵润灶,病灶后可有斑块状纤维脓性沉着物。前房积脓,呈灰白色,粘稠或呈糊状。真菌穿透性强,进入前房或角膜穿破时易引起真菌性眼内炎。
病理生理:
(1)常见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和曲霉菌。其他还有念珠菌属、青霉菌属和酵母菌等。
(2)眼部植物性外伤心史:常见有树枝、甘蔗叶、稻草等刺伤。
(3)局部抵抗力下降:如角膜接触镜的擦伤或角膜手术后,致病真菌可侵犯角膜,因为3%-28%健康人的结膜囊中也可分离出这些真菌。
(4)机体免疫功能失调:与一些菌种的发病有关。如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诊断检查:根据角膜植物损伤史,结合角膜病灶的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找到真菌和菌丝可以确诊。常用方法有角膜刮片Gram和Giemsa染色、10%-20%氢氧化钾湿片刮片及培养均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者,可考虑作角膜组织活检。此外,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检查和PCR技术也用于真菌角膜炎的诊断。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非侵入性检查,可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方案
抗真菌药:(1)滴眼液:包括多烯类,如0.25%二性霉素B眼液、5%纳他霉素;咪唑类,如0.5%咪康唑眼液;或嘧啶类,如1%氟胞嘧啶眼液。频滴患眼,通常1/3-1h一次,晚上涂抗真菌眼膏。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协同作用,可减少药物用量,降低毒副作用,目前仍应维持滴眼一段时间,以防止。
(2)结膜下注射:对症状严重者,可使用咪康唑5-10mg或二性霉素B0.1mg。
(3)全身使用:如静脉滴注咪康唑10-30mg/(kg·d),分3次给药,每次用量一般不超过600mg,每次滴注时间为30-60min。也可用0.2%氟康唑100mg静脉滴注。
疾病预防: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虽然整年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夏收和秋收季节。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剪指甲;
2、不要长期佩戴隐形眼镜;更换隐形眼镜时要小心。
3、与急性结膜炎的预防相同,主要是切断传染源与注意眼和手的卫生。
4、禁止患者在公共场所洗浴、游泳。
5、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药物内服及针刺也有一定作用。
6、多吃一些具有寒性与清热泻火作用的食物与水果,如茭白、冬瓜、苦瓜、鲜藕、甘蔗、香蕉、西瓜等等。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