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通过研究生活在哥斯达黎加丛林中的卷尾猴发现,与能够识别更多颜色的猴子相比,色盲的个体更善于发现伪装的昆虫。这一发现提供了首个证据,表明色盲的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卷尾猴和其他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猴子在颜色的识别能力上存在巨大差异。例如,某些卷尾猴是二色性色盲,或者说红绿色盲,在它们的眼中,世界是一片蓝色与黄色的阴影;而其他具有三色性视觉的猴子则类似于人类,它们的眼睛能够区分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动物的色觉越好其生存能力也就越强,对灵长类动物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它们通常利用颜色来判断果实成熟与否。既然这样,为什么在它们的种群中一直有色盲存在呢?
问题的答案可能就隐藏在那些不需要识别颜色的行为中。来自人类和被捕捉的猴子的试验数据均显示,色盲在鉴别一个经过伪装的目标时具有优势。于是,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生AmandaMelin和她的同事开始用野生猴子进行这项试验。研究人员利用9个月的时间跟踪生活在哥斯达黎加圣罗莎国家公园中的两群卷尾猴,并观察了34只猴子的觅食习惯。
Melin和她的同事在1月份出版的《动物行为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与具有三色性视觉的猴子相比,色盲的卷尾猴每小时捕捉经过伪装的昆虫的次数是前者的4倍。由此推测,它们能够发现那些被其他同类遗漏的虫子。这些昆虫可不仅仅是开胃的点心,它们占据了卷尾猴食谱的1/4,而这些昆虫几乎有一半是经过伪装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灵长类动物学家NathanielDominy指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Cruz表示:“如果你能够减少大脑接收的颜色信息数量,你的大脑或许就能够更好地识别形状、轮廓和反差信息。”他说,这可能就是这些向颜色挑战的猴子能够一直在基因库中“驻足”的原因。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