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其他眼科疾病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色素膜炎知识总汇

http://www.cnophol.com 2009-9-25 16:31:02 中华眼科在线

  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同为虹膜大环,故二者经常同时发炎而总称为虹膜睫状体炎。如果脉络膜也同时发炎,则称为色素膜炎。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由脉络膜供给,后者发炎时常影响视网膜而形成脉络膜视网膜炎。

  色素膜炎病因

  许多色素膜炎的原因不易确定,仅能根据全身和眼部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有关化验检查来考虑,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因素:

  (1)内因性 从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转移而来,如化脓性转移性眼炎,或由全身结核、梅毒、麻风等病而来的色素膜感染。

  (2)外因性 细菌经外伤或手术创口直接进入眼内;

  (3)继发性 由邻近眼组织的炎症蔓延所致,如严重角膜炎或溃疡可引起虹膜炎;

  2.中毒或刺激:

  眼内反复陈旧性出血,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和恶性色素瘤的坏死组织的毒素及化学刺激都可引起色素膜炎。

  3.免疫因素:

  4.外伤反应性:

  5.伴有全身非感染性疾患 类肉瘤、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硬化症和某些皮肤疾病等均可合并色索膜炎。

  色素膜炎临床表现

  1.前色素膜炎(虹膜炎、睫状体炎和虹膜睫状体炎)

  (1)疼痛,急性炎症时疼痛明显常伴有畏光流泪。

  (2)视力减退,晚期合并白内障或继发性青光眼更使视力极度下降,甚至失明。

  (3)睫状充血,严重病例还可以形成混合性充血,并常伴有结膜水肿。

  (4)角膜后沉着物

  (5)房水混浊

  (6)虹膜纹理不清

  (7)虹膜结节

  (8)瞳孔缩小

    2.后色素膜炎(脉络膜视网膜炎)

  (1)自觉症状

  患者没有疼痛流泪等刺激症状,多因视力障碍而就医。眼前有闪光感、视物变形、眼睛视物成像变小或变大。

  (2)眼底改变

  脉络膜炎都有玻璃体混浊,患者主诉有飞蚊症,其混浊程度根据炎症的轻重而有不同,严重者视力高度减退。某些色素膜炎还可能引起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

  色素膜炎治疗

  (1)西药:外滴10%阿托品眼药水,每日滴3-4次,瞳孔充分扩大,炎症趋于缓解后改为每日滴1-2次;0.25%强的松龙眼药水,每日3-4次。

  (2)中药:生地黄30g,天花粉10g,知母10g,生石膏30g,金银花30g,黄芩10g,龙胆草10g,芦根30g,荆芥10g,防风10g,枳壳10g,甘草6g。文火煎30分钟,煎至300ml,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加减:有前房积脓,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g,芒硝6g,黄连6g;房水混浊,口苦咽干者加青黛6g,芦荟3g;胃中不适者者加吴茱萸6g;外伤加丹皮10g,赤芍10g。可连续服用。

  ——方解:养阴清热是治疗本病的原则,方中黄芩、龙胆草、金银花泻肝胆之火;生石膏、知母、生甘草清阳明胃热;生地黄、天花粉、芦根养阴凉血;枳壳、甘草理气和胃。用荆芥、防风是取“以郁发之”之意,清热中寓以发散,确能收到退赤消肿、疏郁止痛之功,口干便燥音加大黄、芒硝泻火凉血,釜底抽薪。口苦咽干者加青黛、芦荟直折肝火,凉血解毒。药后胃中不适加吴茱萸以护胃气。局部用散瞳剂可以防止膜后粘连,减少并发症。

 


    来源:互联网

 

(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虹膜,睫状体,色素膜炎)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妆窍门改善浮肿金鱼

    秋日明眸护理点睛之术

    阻击生命中第一条皱纹

    几个拯救肉泡眼小窍门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