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少年视力下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近视,却忽视了更为严重的儿童弱视问题。资料显示,在我国大约有1200万至 1500万儿童存在弱视,平均每 100个儿童中就有五六个存在弱视现象。由于知晓率低,大约89%的弱视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终身视力残障。既然如此,家长们该如何早发现呢?治疗的时机和方法上有何讲究?一起听听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姜霄晖和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眼科副主任刘国军的建议和提醒吧!
学龄前儿童远视可引发弱视
弱视其实是一种表面看不出来的眼病,因为眼球里外都没有器质性病变,孩子很可能不痛不痒,没太大异常表现,如果是参差屈光导致的单眼弱视 ,则发病更加隐蔽。弱视的隐蔽性,加上家长们普遍受电视 、网络、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近视治疗广告的影响,以及受各类关于青少年儿童近视发生率的报道引导,一旦发现孩子屈光问题,就会首当其冲地认为孩子肯定患上了近视 。“其实这是个笼统的错误认识,因为以学龄前屈光问题为例,远视儿童的比例远超近视,而远视如果持续发展、不予以治疗,则可能导致弱视的产生。”刘国军表示。认识上的误区就会导致治疗的推延。临床研究发现,虽然96.19% 的儿童远视性弱视好发于2岁~6岁这个年龄段,但只有57.14%的孩子在2岁~6岁这个年龄段能及时就诊,这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从言行举止中找到“蛛丝马迹”
虽然孩子有弱视问题,外在症状不明显,但足够细心的话,家长还是能从孩子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找到“蛛丝马迹”的。具体来说,有哪些症状呢?刘国军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动作明显笨拙,行走蹒跚,经常摔倒;较近的距离不能注意或认出事物和人,反应迟钝;在并不强烈的阳光下仍会经常眯起眼睛看东西,对光线敏感;经常擦眼睛,流眼泪;眼睑肿胀,经常患麦粒肿,或眼睛肿痛、发红、有眼屎;经常为了看得更清楚,而不得不将头侧向一边;将书、玩具凑近脸部,看电视很近;眼睛斜视,双眼不能协调活动;如家长用一只手挡住其眼睛,孩子会本能地甩头用好眼视物或用手打掉家长遮挡的手,或者好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随人或物转动,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了。
据了解,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孩子从18个月起就开始定期检查视力,然而,在我国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视力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加之很多父母还不能正确区分近视和弱视 ,从而耽误了最佳的检查和治疗时机。为此,姜霄晖建议,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去眼科做检查是早期发现儿童弱视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长最好定期给孩子做检查,看看孩子的视力和屈光度是否与其年龄相符合,不符合的话就要采取措施进行矫正。
3岁左右是治疗最佳时期
提到弱视的治疗,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对于儿童弱视问题,一旦确诊,要争分夺秒及时治疗,因为儿童时期的弱视是可逆的,只要能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能治愈的。但是如果不及早诊治,随着年龄的增大,弱视的治疗难度会越来越大。“3岁左右是最佳时期,五六岁后效果也行,但到了12岁就基本没有治愈的希望了,因为孩子视力发育通常在12岁左右停止。”刘国军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从我们门诊情况来看,家长发现孩子视力有问题并带着来专科进行初诊的年龄普遍拖延至五六岁,还有的发展到成年才来治疗。这非常令人惋惜,家长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另外,拖延治疗除带来孩子视力差的影响之外,还会直接导致两大问题的出现,即同视功能和立体视觉功能的日益丧失,因为人体视网膜和立体视觉的神经系统都依靠后天逐渐完善,关键时刻不锻炼、不治疗,功能就会逐渐丧失。所谓同视功能丧失即健康眼天天用、弱视眼天天闲置,两眼视力相差将越来越悬殊,通过视力表反映,差别可达两行以上;而立体视觉功能丧失则意味着眼睛看东西的立体感会慢慢消退,视觉质量大打折扣。
遮盖疗法最经济最有效
刘国军和姜霄晖表示,弱视其实分为好几种,成因各不相同,具体的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常见的弱视有斜视性弱视 、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姜霄晖告诉记者,治疗上述三种弱视,首先要散瞳验光、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对于屈光不正性弱视,佩戴合适的眼镜后,视力大多可以逐步提高,恢复正常。若有条件做视刺激仪训练,疗程还可以缩短。其他弱视除了戴眼镜之外,还需要在医师指导下做一些治疗,如遮盖疗法、压抑疗法、后像疗法以及药物疗法等。众多方法中临床运用最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是遮盖疗法。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用遮盖法治疗的时候,最好配合做专门的遮盖弱视训练,即佩戴合适度数的眼镜,把视力正常的眼睛遮盖起来,让孩子只能用弱视的眼睛去看,慢慢锻炼视觉。这是因为,眼睛和其他器官一样,用得越多就越发达,单眼弱视的孩子往往只用正常的眼睛看东西,弱视的眼睛得不到锻炼,只会加重病情。
另外,家长还要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虽然孩子还比较小,但也有了爱美的意识,戴上治疗镜后,与其他小朋友显得不一样,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背着家长偷偷摘掉镜片。如果发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及时和灵活的心理疏导,还可以求助于医生,一般孩子会更乐意听从医生的劝告。 来源: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