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近视 → 预防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近视的症状及解决方法

http://www.cnophol.com 2012-3-5 9:26:30 中华眼科在线

  你应该怎样预防近视

  你知道近视的麻烦吗?眼睛近视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要预防近视,就要做到“四要”“四不要”。

  “四要”即是

  --要控制用眼时间:看书写字60分钟后要休息眼睛,最好远看绿色植物10分,每天看电视或用电脑不超过一小时。

  --要保持用眼距离:看书、写字保持一尺、一寸、一掌,坐姿要端正;看电视要在二米以外,电脑屏幕应低于眼睛。

  --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

  --应加强眼睛的营养,尽量多会蔬菜、水果。

  “四不要”即是

  --不要在光线暗淡和不足的地方看书写字。

  --不在阳光直射下看书写字。

  --不躺着看书,不在走路、乘车时看书。

  --不长时间看电视和操作电脑。

  怎样预防近视

  1.注意用眼卫生

  2.坚持做眼保健操

  3.劳逸结合,睡眠充足

  4.注意营养,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5.定期到专业眼镜公司检查视力,发现减退应及时矫正,防止近视加深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因为眼睛在睡眠状态下,肌肉放松最充分,最易消除疲劳,也是保证身体健  康所必不可少的。同时,在睡眠时内分泌激素增多,这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很重要。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应当重视学生睡眠,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眼保健操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和推拿学说的原理,结合医疗体育而成的一种保护眼睛的自我按摩法。通过按摩眼睛四周的穴位以增强眼眶的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消除眼内的过渡充血,达到解除眼疲劳的目的。实践表明,坚持做好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具有一定的意义。每天可做数次,选择在学习中间的休息时间。

  研究发现,饮食中增加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供应,可使有遗传背景而发生近视的青少年减少或中止近视度数的增加。因此,为避免发生近视,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食糖过多,会使血液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酸与肌体内的食盐,特别是钙相结合,造成了血钙减少,这就会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使眼轴易于伸长,助长了近视发生和发展。研究表面,预防近视可补充蛋白质、钙质、磷质、胡萝卜、豆芽、橘子、广柑、红枣等蔬菜水果也对预防近视有益。 所谓假性近视,指平时表现为近视,远视力降低,近视力正常。在应用睫状肌麻痹药物如阿托品滴眼后,或双眼作远雾视训练后,远视力恢复正常。其原因是眼组织的改变还不严重;用药后近视性改变可以恢复。这是因为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或做其他工作,调节紧张,睫状肌痉挛,眼睛在看远时,睫状肌不能松弛,而看不清远处物体;眼轴并未真正延长,晶状体的改变是可以恢复的。假性近视多见于年龄偏小、近视时间较短、轻度近视者。治疗假性近视效果较好,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真性近视。此外,界于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之间,还有混合性近视。如一旦发展为真性近视,治疗起来十分困难。因而,当刚发生近视且处于假性近视或混合性近视阶段时,应特别注意眼保健,积极治疗,可望得到恢复 。

来源:导医网
导医网 (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近视,症状,预防)的信息
      热门图文

    达人示范完美眼妆教程

    王菲重庆个唱造型惊艳

    打造完美无瑕妆容的技

    打造情人节靓妆 让你甜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千龙求医查疾病114个性导航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国家健康网
    我友健康眼科新闻中华碑林医学网整形美容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中国眼网眼科医学网久久眼科网阿里医药眼科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