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弱视 → 诊断治疗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儿童弱视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治疗

http://www.cnophol.com 2013-3-25 15:25:03 中华眼科在线

  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引起的视力障碍,其最佳矫正视力£0.8。弱视发生于儿童时期,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 甚至威胁患儿的安全。根据视力障碍的程度将弱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弱视指最佳矫正视力为0.6~0.8;中度弱视指最佳矫正视力为0.2~0.5;重度弱视指最佳矫正视力£0.1。

  人的视觉发育敏感期是从出生到8岁,3岁以前又是关键期,这个时期内若出现眼部异常,使视觉最敏感的黄斑部不能接受足够的视觉刺激,即可发生弱视。引起儿童弱视的原因有以下五类: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和先天性弱视。以斜视性弱视最为常见,好发于单眼恒定性斜视。

  我国弱视的儿童估计在1000万人以上,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视力状况,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视力异常情况。有视觉异常的儿童可有视物喜近,看电视眯眼、视物头位偏斜,斜视,眼球震颤等,严重的双眼视力异常可表现为“熟视无睹”现象,即不注视目标,不随人或物体运动而转动眼球。家长一旦发现有以上情况,应高度怀疑有视力异常,及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对于单眼弱视的儿童,若外眼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时,不容易被家长发现,此类儿童常在学龄期学校的视力检查中发现视力异常,而此时往往已年龄偏大,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在儿童3岁后能配合检查时进行视力检查可及早发现视力异常,及早进行治疗。

  弱视的治疗方法很多,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年龄、弱视的程度、类型密切相关,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弱视治疗应在8岁之前,即在视功能未发育完成之前治疗,若在8岁后治疗则效果较差,超过12岁基本无效,因此一旦发现弱视应及早治疗。

  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包括:遮盖法、后像疗法、视刺激疗法、红色虑光片疗法、压抑疗法及近年来发展的药物疗法等,但最简单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仍是传统的遮盖疗法,具体方法是:1)正确验光配镜;2)遮盖健眼或视力较好的一眼,遮盖可分为完全遮盖(全日遮盖)和部分遮盖(每日遮盖数小时),遮盖必须完全和彻底,使患儿无法偷看,不能有光线进入眼内,镜片戴在眼罩之上,而不能将眼罩盖在眼镜片上,眼罩也可以自制,以黑布作外层,红布作内层;3)训练弱视眼,具体方法是,平日遮盖健眼,强迫患儿用弱视眼在戴矫正眼镜情况下注视,并配合穿针、穿小珠子或画图等生动有趣的精细目力作业,以保证弱视眼的黄斑有充足的视觉刺激,从而提高视力。在进行遮盖疗法时应加强随访,除检查弱视眼的视力外,也应注意健眼的视力有无下降,以防健眼发生弱视,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更应注意。患儿弱视眼的视力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遮盖和视力训练需要儿童的耐心坚持,家长的耐心监督,还要定期随访,一般半年复查一次,具体遮盖多少时间进行交换或不遮盖,须听医生指导。

  弱视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关心孩子的视力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存在的视力异常,及早治疗,以恢复患儿一双明亮清晰的眼睛。

来源:中建网
中建网 (责编:cnophol)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弱视,视力,遮盖,异常,治疗)的信息
      热门图文

    三步打造春季柔雾感梦

    做完眼袋多久会恢复

    中医教你从里到外的解

    彻底祛眼袋,手术与非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国家健康网医脉通眼科中国风湿网眼科英才网
    可可女性网新浪厦门健康合肥爱尔眼科蓝莓眼科网中国眼科网39五官科中华碑林医学网整形美容爱尔英智眼科中国眼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