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沙眼算不了什么大病,其实并非如此。沙眼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引起沙眼的病因,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病原体,医学上称之为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广泛地存在于沙眼病人的眼睛里可以通过患者用过的毛巾、脸盆、洗脸水、手帕,或曾经接触过的生活用具,以各种各样的途径传播给他人。
沙眼的早期,大多数人感觉轻微。只是有些痒与轻微的异物感。也有人一点症状也没有,只是在体格检查时被发现。但是沙眼一旦发展,或者反复感染后,病情会很严重,后期会出现许多并发症,最终导致失明。
沙眼的衣原体主要是侵犯上眼睑的结膜与穹窿部的结膜,亦可深入结膜下组织、睑板,并可累及角膜。所以沙眼又称为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正常人如翻转上眼皮,可行到上睑结膜光滑透明,血管纹理清楚。而在沙眼活动期的病人,上眼睑结膜充血,血管模糊,并可出现一个个半透明的胶样小泡,称为滤泡。还有一粒粒红疹样的凸起,称为乳头。当衣原体侵犯到角膜,上方的角膜出现垂帘样的新生血管时,医学上称之为沙眼性血管翳。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血管翳可布满整个角膜,使原来透明的角膜变得混浊,遮挡了外界物体适入角膜成像,引起视力障碍。当上睑结膜面的滤泡、乳头变性坏死后,可出现横形灰白色的条纹,称为沙眼疤痕期。这时已无传染性。但是由于睑板肥厚疤痕收缩,可引起上睑下垂和上睑内翻倒睫。使原来排列整齐的睫毛刺向眼球。角膜受到长期刺激,可出现角膜溃疡,甚至角膜穿孔。这是沙眼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解放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简陋,沙眼非常普遍,成为致盲的首位因素。解放后,由于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下降,在城市中活动期的沙眼已很少看到。但要彻底消灭沙眼,还须广大群众引起重视,认识别沙眼的危害性,积极加以防治。 来源:厦门眼科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