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的长虹,盛开的鲜花,湛蓝大海,碧绿的高山,组成绚丽多姿的美好的大自然景象。可有人却感受不到,因为他们患有色盲症。
人对色彩的辨别,是通过眼睛来进行的。正常人的眼底视网膜,是由控制颜色的锥体细胞及无色觉的杆状细胞接受光波刺激而产生光的感觉的。由于眼底细胞对各种颜色的光线敏感度不同,因而人在发生色觉时,是以各种波长的光在明亮度上的区别来辨认颜色的。对人来说,最亮的是黄色、绿色,而最暗的是红色。按三色理论认为,视网膜锥体细胞具有感受三种基本颜色——红、绿、蓝的感色部分,三种主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则可产生不同的颜色,反应到视网膜细胞,就成为不同的色彩了。大多数人都知道三色板,当它不转动时,则三色清晰可认;转动起来,色彩开始发生变化,随着速度的增快,色彩由模糊不清变为白色,这就是不同色彩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波反射混合在一起发生的现象。医院正是利用这一原理,测定人是否有色盲,是哪个类型的色盲。
在医学上把缺乏红色素的叫红色盲,缺乏绿色素的叫绿色盲,缺乏蓝色素的叫蓝色盲。也有极少数人为全色盲。全色盲者看不见色彩,周围一片灰暗。这是由于视网膜锥体细胞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的。
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在我国统计:男性患者约有5.14%,女性患者约有O.73%。还有一大批对颜色辨别力低的色弱病人及携带色盲基因但表型正常的人。这样看来,色盲这种病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
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色盲是与性别有关的一种性连锁性遗传疾病。一个色盲男人和一个正常女子结婚,他们全部孩子都正常。一个色盲女子和一个正常男子结婚,他们全部儿子都是色盲,而全部女儿则正常。这些女儿的儿子又发生色盲。色盲这种性连锁遗传方式,是因为引起色盲的基因在x性染色体上,与Y性染色体无关。因此男人(x·Y)色盲等位基因是半合子,而女子(x·x)则可能是纯合正常、纯合色盲或杂合子三种情况。
夜盲,它的主要特征是人在黄昏时看不见东西,如麻雀,故民间又将夜盲称之为“雀目眼”。
夜盲分两种,一种叫原发性夜盲,一种叫特发性夜盲。原发性夜盲,是由于视网膜发育障碍、杆状细胞分化不良所引起的;而特发性夜盲则是由于甲种缺乏维生素所引起的。
为什么缺乏甲种维生素膜上会看不见东西呢?原来在视网膜内的甲种维生素有两种异构体:即顺甲种维生素和反甲种维生素。由于醇脱氢酶的催化,使它们氧化成顺视黄醛和反视黄醛。顺视黄醛与暗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的感光物质,可以维持阳光下的视觉。
在光线的影响下,视紫红质分解为反视黄醛和暗视蛋白,同时产生神经冲动,从而发生视觉,其后,反视黄醛受醇脱氢酶的催化,还原成反甲种维生素。在弱光下,反视黄醛和反甲种维生素不能在视网膜内再变为顺视黄醛和顺甲种维生素;反甲种维生素只有随血液到肝,才能变为顺甲种维生素,再回到眼内,以供合成视紫红质。但顺甲种维生素不能百分之百的恢复,这就要不断地从外界补充,否则就要得夜盲症。
人体每天对甲种维生素正常的需要量是3000~5000单位。一个母乳不足的婴儿和妊娠的妇女及成长期的儿童,或是患有消化道、肝、胆疾病,或长期患结核病,或进行繁重的工作,或烹调方法不当等等,都会引起甲种维生素的缺乏。摄取不足,消耗过多,就会夜盲。
我们日常生活经常食用的绿色蔬菜、水果、动物肝脏、肉、蛋、乳及鱼肝油等都含有甲种维生素;尤其是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经肝脏能转化成甲种维生素。只要我们不偏食、不忌口,加上注意烹调就足够用的了。
色盲、夜盲,虽同属眼睛的疾患,但发病原因却各不相同,一是与遗传有关,一个与吃有关。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要大家注意预防,两者均是可以避免的。 来源:百拇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