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欠矫(Undercorrection)---- 多见于>10D的高度近视,及术中配合欠佳---- 对激光欠敏感或基质含水量高(如:水肿)3.过矫(Overcorrection)---- 多见于超高度近视---- 手术时间过长,角膜基质干燥---- 组织对激光过于敏感(如年龄大者)4.散光增加(Induced Astigmatism)----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呈正相关,度数越高发生率亦越高---- 激光切削时间过长---- 术眼注视不良,造成偏心切削---- 角膜瓣位置不良---- 激光束能量不均匀---- 角膜瓣下,上皮内生---- 不规则、不良角膜瓣5.角膜瓣部分混浊(Partly Corneal Opacity)---- 部分角膜瓣过薄,应绝对避免继续行激光切削---- 角膜瓣蒂部被切削6.角膜上皮内生(Epithelial Ingrowth)角膜上皮内生发生率约2%,多于手术后几周内发生,可见角膜边缘层间发生小巢穴细胞团或一片半透明的物质,可伴有角膜瓣边缘浸润,但多为自限性;有时,部分细胞团自瓣的周边向中心放射状生长,且生长迅速,侵及视区,影响视力,并发生散光;另外位于角膜上皮与植入上皮间的基质易坏死而溶解。---- 角膜瓣错位扭曲---- 角膜瓣过薄,角膜瓣中央破裂---- 术后反应重,角膜瓣水肿7.角膜上皮植入(Epithelial Implantation)层间出现灰白色奶油样半透明圆点,此为较严重并发症,将产生散光,影响视力。---- 有上皮细胞脱落,手术器械将上皮细胞带入层间---- 瓣下冲洗不彻底8.屈光回退(Regression)---- 与所矫治的屈光度数有关,度数越高,回退率亦约高---- 与切削过深,引起角膜后表面轻度膨隆有关---- 与受术者个人体质有关,如与术后角膜上皮过度增殖、胶原沉积角膜基质重朔等有关9.角膜瓣溶解(Corneal Flap Melting)---- 有进行性上皮内生并伴有薄角膜瓣时,易发生瓣溶解---- 过度组织操作10.层间沙漠反应(Sands of Sahara Syndrome)出现在术后早期,表现为层间出现灰白色细小点状渗出物,多位于瓣周边部,严重者为瓣下广泛受累,这种炎症反应可于术后一天发生,至术后第五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有人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多形核白细胞炎性反应,是手术过程中抗原或毒素进入层间所引起的急性反应,如:---- 麦氏腺分泌物/反复使用的管子/刀头或刀片上的锈11.中央岛(Central Islands)---- 术中组织汽化,形成中央气流激光束中央能量衰减---- 激光波震荡,冲击角膜液体向中心流动---- 角膜中央浅层组织水化程度高于周边12.偏心切削(Eccentric Ablation)即光学切削区中心与瞳孔中心未重合,尤其是偏差在1mm以上者,可导致散光、眩光及重影,其视觉损失的程度与偏心的程度及矫正屈光的深度成正比。---- 由于LASIK术中,病人所看到的眼球固定指示光源清晰度较PRK时差,这是由于瓣下角膜基质床面相对较角膜表面不平整,可致光线散射而影响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质量;或受术者不合作,不能很好注视---- 眼位或头位不正确,如眼球上移,向下偏离中心---- 术前应用缩瞳剂,向鼻侧偏移---- 瓣切1开不完全,向颞侧偏移13.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偏心切削---- 瓣缺陷所致(瓣形成不理想、瓣皱、游离瓣对位不良等)14.继发角膜膨隆(Corneal Ectasia)---- 受术者角膜薄,且屈光度深者---- 具有圆锥角膜体质者15.角膜瓣蒂部被切削(Ablation of Nasal Edge Flap)---- 可导致不规则散光,及出现像偏心切削的效果---- 角膜瓣过小或角膜瓣偏离中心(偏颞侧)---- 不完全角膜瓣16.角膜瓣错位、皱褶(Corneal Flap Folds)---- 角膜瓣蒂过小或角膜瓣边缘不规则---- 切削面不平整---- 角膜瓣过薄或过厚---- 术后揉眼、外伤
来源:转载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