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前表面曲率的改变,是调节时眼屈光力增加的主要条件,房水与晶状体二相邻媒质的屈光指数相差悬殊,又为屈光力的较大增加提供了可能。
调节时晶状体前面中央部曲率半径由10mm减为5mm,但汉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整个眼屈光系统于调节中屈光力增加的量。针对这一事实,Gullstrand提出调节的囊内机制,即晶状体物质可分为多层等指数带,由外向内指数逐渐升高,调节时晶状体内各部分亦发生变形和轴向运动,导致整体屈光力的大幅度增加。
正视的年轻成人,眼的总屈光力可由不调节时60I)增至最大调节时的约70D,便是晶状体屈光力由不及20D增至30D以上的结果。
调节时还发生其他光学改变。首先,由于视网膜成像大小与视网膜至第二节点的距离有关,而调节时常点前移。又比如,调节时晶状体略向下沉,因而造成光轴的细小改变,例如kappa角减少。
瞳孔于调节时缩小,因而视近时焦点深度增加。瞳孔于缩小的同时稍稍移向鼻侧,引起代偿性眼轴轻度外移。
调节时散光可略有增加,且轴位亦有所变动,这可能由眼球旋转引起,有人认为是晶状体各部分改变不对称所致,但尚缺乏证据。
来源: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