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与角膜屈光手术,本属分别相对独立的领域。但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要求的提高。人们对白内障手术与角膜屈光手术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提高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人们对手术设备、材料的不断完善,对手术技巧精益求精,同时,白内障与屈光手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两者渐行渐近,彼此相融。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
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白内障摘除(包括针拨白内障术、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术等)。此阶段,仅单纯地摘除白内障而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患者往往需要戴上约+10.0D(约1000度远视)镜片,方可看清东西。但戴上如此高的远视镜片后,所看的物体往往被放大了约30%,且视野缩小,视觉质量差。此手术目的仅为脱盲。第二阶段,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因为术后植入了人工晶体,故患者术后视力大为改善,但由于手术切口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等。术后视力仍不能让人满意。第三阶段,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此为白内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发明。1967年美国 Charles.D.Kelman医生发明了超声乳化术。此方式使得手术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白内障手术安全可靠,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较少,较好地极大地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尽管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相当完善,但人们要求又有了新的要求,比如,术后患者往往看远清楚,但看近时则要戴老花镜,或有的术后双眼屈光参差,或有术后散光等。这些都要通过佩戴眼镜来改善。人们希望术后不再戴镜,在此情况下,角膜屈光手术就可以弥补白内障术后这一缺陷,通过角膜的LASIK术,可以将远视(老花)、散光、屈光参差等一扫而光,此后人们又不断追求,要求达到更好的视觉质量,在此情况下,满足不同要求的新型人工晶体应运而生。
1、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体(bule-light-filtexing intraocular lens)
此人工晶体可以阻断紫外线外,还能滤过400~500nm范围内的可见蓝光和部分绿光,对白内障术后患者的视网膜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以减少黄斑变性的发生,从而保护患者术后视力。
2、 散光矫正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
此人工晶体主要用于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以往的人工晶体,只是球镜,不能矫正散光,故术后往往要配镜解决,有了新的散光矫正人工晶体后,术后则不需要配镜。
3、 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
此类人工晶体主要解决白内障术后裸眼即能看远,又可以看近的问题。此人工晶体可分为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RMIDL)和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DMIDL)。这类人工晶体是将晶体光学中央约2mm区域设计成看远用,其周边3-4mm区域则设计成看近用的。
4、 可调节型人工晶体(accommodative intraocular lens)
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屈光度是不变化的,故尚不能满足人的老视加深的问题。另外有一部分人尚不能适应多焦点晶体。因此,就出现了可调节型人工晶体,此人工晶体的设计是在植入晶体囊袋后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与放松和晶体韧带亦收缩与松弛,导致人工晶体襻的收缩与放松。人工晶体的光学面前后移动,从而达到调节作用,克服术后老花问题。
5、 非球面人工晶体(Aspherial intraocular lens)
人在生理情况下,从20岁~70岁,人眼总的像差增加3倍多,其中,角膜呈正性球面像差。年轻时,晶状体呈负性球面像差,可以部分抵消角膜产生的正性球面像差。使人眼总像差减少。故人们不觉得异常。但随着人的年龄增加晶状体老化。晶状体的球面像差由负性向正性飘移,这种变化使得其抵消角膜正性球面像差的能力下降。
以往普通人工晶体,植入人眼后,其不能降低角膜的正性球面像差,故上述的视觉质量问题不能解决。非球面人工晶体为特别设计,具有抵消部分角膜正性球面像差的能力,可以减少人眼总的像差。从而提高术后视觉质量,可增加患者的对比敏感度。改善空间频率的分辨率。
角膜性屈光手术,目前以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为主流,辅以LASEK、EPI-LASIK等术式,在当初简单地提高视力的基础上,人们不断探索、研究,在改善视觉质量上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像差的研究,人们发现人眼存在善像差,如果没有像差,人眼视力可大大提高。人们不断研究如何减少眼像差,故就有了波前像差的检测和分析仪,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测与分析仪等。并由此导出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对于一些特殊病例,的确起到很好的作用。
又比如测量Q值的屈光手术,治疗老视的分区切削等,其宗旨均为能够极大提高近视矫正术后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尽管如此,如果近视超过-15.0D(1500度),甚至2000度、3000度的近视,角膜屈光手术则因角膜厚度的问题而不能手术。这些超高度的近视患者,因度数太深,镜片很厚,致所见物体变小,距离变远,视野变窄等致视觉质量太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晶体性屈光手术又出现了。
晶体性屈光手术,是白内障手术与屈光手术的完全结合,使眼科手术延伸至一个新的领域,为许多超高度近视眼患者带来福音。
目前,晶体性屈光手术为为两类,一类为: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二类是透明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一、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主要针对超高度近视,其手术为在正常人的眼内植入一枚人工晶体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其人工晶体有三种:
1、 前房型人工晶体,即将人工晶体植入前房,其襻支在前房角。其缺点可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减少和产生青光眼等。
2、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其植入的人工晶体为特别设计的,其襻可以夹持在虹膜表面。其缺点为有时襻的夹持会脱落,或刺激产生虹膜炎性反应等。
3、 后房型人工晶体:其人工晶体植入在虹膜后面与人眼的晶状体之间,其襻支撑在睫状沟。其缺点为可能影响房水循环,或可诱发白内障等。
二、 透明晶体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
即运用白内障手术的方法,将透明晶体摘除,植入人工晶体,达到矫正高度近视的目的。此方法,要有扎实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其缺点为患眼失去了调节力(可通过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或可调节性人工晶体来部分解决)。
晶体性屈光手术,虽然很早之前就有,但由于当时的手术设备和技巧较低,其并发症很多。由于近年来的手术设备更新,人工晶体设计的改善及手术技巧的提升,晶体性屈光手术又寄予更多内涵和期望,故近二年,此手术渐渐开展开来,为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带来解决福音。
白内障手术与屈光手术,在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觉质量拓展手术方式等方面,密切相连,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渗透,渐行渐近,越来越密不可分,美国及欧洲眼科学会,早已成了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江西博爱眼科中心 许建人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