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大众频道 >> 眼睛保健 >> 电脑族眼保健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谨防电脑累坏眼

http://www.cnophol.com 2009-2-12 15:41:38 中华眼科在线

  电脑等视频终端引起的视疲劳患者近年来在本市日益增加,市眼科医院统计显示,在常规眼部检查中,发现因使用电脑而诱发视疲劳症状的占10%至15%。据该院验光配镜中心李丽华主任介绍,视疲劳现已成为眼科极为常见的疾病。由于视疲劳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一旦患病难以治愈只能缓解。对孩子来说,它可能导致或加重近视,对中青年人来说,它会加速视觉功能退化,导致眼睛过早出现老花。目前,世界各国眼科专家都在呼吁人们加强体质锻炼,注意科学用眼,积极预防视疲劳。

  视疲劳大有流行之势

  青年学生越来越多发

  李丽华说,使用电脑属于近距离作业,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导致眼球调节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视疲劳。有视疲劳的人从事阅读、针线活、察看仪表等精细视作业,时间稍长即会发生眼胀、视力模糊、头痛流泪等症状。有人甚至会出现恶心想吐、眩晕或神经衰弱,给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扰。过去视疲劳发病人群以司机、精细作业者为主,现在却成为各个行业的高发病,大有流行之势,特别是在办公室人群、知识阶层和学生中更为普遍,学生的发病还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寒暑假、考试之前尤为集中。该病与干眼症、结膜炎的症状差不多,容易误诊,只有通过仪器检查才能分辨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接触电脑、电视等视频终端的人年龄越来越小,每次接触时间也越来越长。尤其是视觉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他们一方面有较重的课业负担,经常连续数小时盯着书本,如果在课余时间不能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再过度观看电视或使用计算机,势必成为视疲劳的最大潜在发病人群,其结果便是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年龄越来越小。而对于大多数中青年来说,视频终端产品已经是他们眼睛的最大敌人。美国视光学会的临床调查显示:七成视频终端机使用者都发生过一种以上的眼睛疲劳症状,且眼睛疲劳的程度与工作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虽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症状轻微,经短暂的眼部休息后可得到恢复,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眼睛长期超负荷运转演变为视疲劳,难以彻底治愈。

  持续用电脑别过两小时

  视屏距离0.5至0.7米

  李丽华说,视疲劳是难以治愈的疾病,因此预防就更为重要,其预防应从孩子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过早过多让孩子接触电脑、电视等视频终端。在当前无法脱离电脑、电视的时代,预防的关键在于要注意用眼卫生,积极治疗远视、散光、老花、斜视或近视等基础眼病。首先眼睛疲劳时,应停止注视,接着要闭目休息或眨眨眼睛。每工作两小时要让眼睛休息15分钟,并有意识做眨眼动作。最好每天能做1到2次眼保健操或按摩眼周,每次按摩约20至3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与松弛眼肌,也可热敷眼部消除疲劳。

  其次,工作期间坐姿要轻松自然,屏幕与眼睛距离在0.5至0.7米左右。应尽量选用大屏幕显示器,屏幕的亮度适中。有研究表明,操作电脑眼睛视线向下约30度,这样一个角度可使眼部和颈部肌肉放松。工作环境光线要柔和,屏幕前光线不宜太强。用完电脑后要洗脸;使用电脑时也可饮些茶水;平时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可适当补充些维生素。

  第三,点合适的眼药水可以缓解和预防视疲劳症状,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有正确的点药方法,注意不要让药瓶口触到眼睛或眼睫毛,以免污染瓶内药液;滴入眼药水后,左手不要马上松开眼睑,眼向下看,数秒后松开眼睑,然后闭上眼睛休息2至3分钟;两种眼药水点滴时间至少间隔5分钟。

  此外,如果用电脑不足15分钟就出现视疲劳症状,有可能是集合或调节等视功能存在异常,这就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再经过一系列专业视觉训练后,视疲劳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 

    来源:互联网

(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眼科,中华眼科在线,老花眼,保健)的信息
  热门图文

倾力总结美貌后天养成

眼睛瞬间放大1倍的眼线

隐形眼镜别放卫生间

三大坏习惯会产生鱼尾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