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戴眼镜人群的增加,人们对于眼镜已不陌生,在配眼镜前首先要经过验光也为大家所熟知。然而,多数人在验光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验配人员的指导下验光。至于验光过程有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有什么作用,怎样的结果才是符合验配要求的,也许不是每个屈光不正者都了解。
从大的范围来说,验光过程有三个步骤:主觉——客觉——主觉。第一个“主觉”是被检者主观上感觉到视力下降:一是远视力模糊,视近物清楚,这种情况多数是“近视”;二是看近时非常吃力,远视力也下降,这种情况多为“远视”;三是除了上述症状外另有看到的物像会产生“畸变”或有“重影”,那样应该是有“散光”了。
验光的第一步是“问诊”
这与去医院看病是一样的。问诊是检查者在验光前,对前来验光的顾客作一必要的询问,主要是了解顾客验光的目的与要求以及用眼状况和戴镜史,并让顾客明白,验光的正确与否需要他的主观配合,这样的配合在验光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问诊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按《验光师教程》的要求,首先要询问姓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住址、电话等。这一般做不到,来配副眼镜那有问这么详细的,也不是每个顾客愿意回答的。但是,可以通过观察估计顾客的年龄,是否有老视现象;通过交谈了解顾客的职业可知其工作环境和用眼程度及戴镜用途;对健康状况的了解可知是否有影响视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眼疾史等),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还需要知晓顾客验光的目的要求、心理状况、眼镜用途、生活习惯等。这是因为顾客的配镜要求会各有不同的:有的以看远为主;有的以看近为主;又有的因职业需要而要远近兼顾。这些都要详细了解,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认真处理。对于初次配镜而且度数较深者可适当从浅,对高度散光者可采用球柱等值,逐步让顾客适应。
问诊的最后环节是了解顾客的戴镜史,这是非常必要的,能为验配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要详细了解顾客对原有眼镜的使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感受,如清晰度、满意度、舒适度、是否常戴,同时对原有眼镜的屈光度进行检测。
验光第二步,原眼镜检测。
对配镜者的原有眼镜进行检测,是验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环节。检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原镜的顶焦度,包括球镜(近视或远视)、柱镜(散光)、轴位;镜片的光学中心距;镜片的基弯等的检测。二是观察配镜者戴原有眼镜时的“镜-眼距、前倾角(即有效镜度),是否在正常范围。检测的目的的就是要了解原有眼镜在实际使用中的状况,为下一步验光提供有用的信息,使配镜者能戴上一副既清晰又舒适的眼镜。
在对原有眼镜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正常发现的问题是:由于镜腿铰链的松动,致使“镜-眼距”和眼镜的“前倾角”发生了变化。镜-眼距是指镜片后顶点到角膜间的距离。中国人一般为12MM。对于近视镜,如果大于12MM,对眼睛的有效镜度将减少;小于12MM则有效镜度会增加。对于远视眼镜,情况刚好相反。前倾角是指镜片平面的法线和镜脚之间的夹角。一般在10°~15°。如果因眼镜陈旧,铰链松动或因校配不当,造成倾斜角不正,都会对眼镜有效镜度的改变,或棱镜作用的产生。
原有眼镜不舒适或不清晰,在验光及处方时应该考虑:原来的验光是否正确,原眼镜的光度是否做准,原眼镜的光心距与瞳孔距是否合适,还有镜片的基弯,镜眼距、前倾角等参数是否合适。常见的问题是原镜的光心距与瞳距有较大的差异。这样的眼镜戴上去会产生“棱镜”作用,对于矫正视力极为不利,但是由于佩戴的时间长了,已经“适应”,在配新眼镜时如果戴上与瞳距相符光心距的眼镜时,也许会产生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一般是一星期左右即能适应了。但对于原来差距过大的,也许要作“二次”调整才能到位。
所谓“二次调整”就是先配一副比原眼镜光心距小,而比瞳距大的眼镜作为过渡,待三个月左右适应了后,再配一副标准的、符合瞳距要求的眼镜。这样做虽然麻烦,却是必要的。当然,这过渡用的镜片可以选择普通的树脂镜片,价格很便宜的。
验光第三步,裸眼检查
接下去是第一个“主觉”的最后环节——裸眼检查。通过运用远近视力表对被检眼的裸眼视力进行检查,从而初步为被检眼屈光状态定性:远视力≥1.0,近视力1.0的为正视眼或轻度远视;远视力<1.0,近视力1.0的为近视眼或复性近散;远视力≥1.0,近视力<1.0的为老视,远视或伴有轻度散光;远视力<1.0,近视力<1.0的为远视,复性远散或有影响中心视力的眼病。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