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首位。35%的人至中年后会出现老花。
在人的一生当中,几乎人人都需要矫正视力。
配戴框架眼镜仍是目前最安全的视力矫正方法。
矫正屈光不正有三种方法
看得清是每个人的权利
人感知的外来信息有82%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而看得清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不良,能大大影响人们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屈光不正(指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等)的发生率非常高。以近视为例,据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我国在校学生视力不良(主要为近视)的检出率为:小学生近视眼发生率为22.78%,初中生为55.32%,高中生为70.34%,大学生77.95%。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居世界第二位,人数居首位。美国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占总人口55%的人已配戴框架眼镜,10%的人配戴了角膜接触镜,余下35%的人在进入中年后出现老花。可见,在人的一生中,几乎人人都需要矫正视力。
矫正屈光不正的三种方法
进行视力矫正,就能使人获得清晰、舒适和持久的好视力。而解决视物不清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即配戴框架眼镜、配戴角膜接触镜和激光手术治疗。
尽管配戴框架眼镜仍是目前最常被采用的、最安全的矫正视力的方法,但是很多人不愿接受框架眼镜,觉得影响外观。另外,眼镜的合格率偏低也是人们不喜欢配戴框架眼镜的因素之一。而正确认识、合理选择、规范使用眼镜,人们才能享受看得更清晰、更舒适、更持久的权利。
配眼镜的误区
误区1:眼镜越戴越深
很多人认为配戴眼镜会造成近视加深。其实,近视加深原因主要与用眼距离和持续用眼时间有关,而与配戴眼镜关系不大。
青少年的近视加深较快,主要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个子在长高、眼球也在发育生长有关。眼球相当于一个照相机,原来能清楚对焦的成像,会由于眼球前后径的长度增加而变得模糊起来,需要用增加度数的方法来形成新的对焦。一般人18岁以后生长发育趋于稳定,近视度数会慢慢稳定下来。可见,近视程度的加深是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另外,近视加深较快还与孩子看书、写字、看电脑等较多有关,就是不戴眼镜,其近视度数也会增加。
误区2:眼镜能不戴就不戴
有些家长不愿给孩子配眼镜,是担心孩子一旦戴上了眼镜,近视会越来越严重,以后再也摘不下来了。于是,利用按摩法、眼保姆镜等方法给孩子消除近视,避免戴镜。使用这些方法可能开始会让孩子的眼睛感到舒服或者视物好像清楚了一些,而实际上,只是对假性近视(即早期轻度近视)者略有作用,但作用并不持久。迄今尚没有公认的能真正有效治愈近视的方法。用戴镜的方法矫正视力,可以使孩子的视觉得到正常发展,还能避免孩子出现弱视,或有助于弱视恢复。
误区3:电脑验光准
很多眼镜店都以“电脑验光,立等可取”作为招徕客户的手段。而实际上,电脑验光在用光学原理对眼睛进行屈光检查时是在常瞳下进行的,就是说,被验光者眼睛的睫状肌存在着近感知调节力,如此验光的结果容易与患眼的实际屈光度数产生偏差。尤其是青少年,其睫状肌调节力较强,电脑验光产生的偏差更大。
此外,电脑验光属于客观验光,不需要被检查者做出主观的判断。尽管屈光不正是一个客观基础,但也是人的一个主观感觉。因此,规范的验光需要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进行主觉验光。电脑验光的结果只能作为初始的数据和主觉验光的基础,而不能直接作为配镜的参照数据。
误区4:戴镜会引起眼睛变形
不少人觉得戴眼镜会引起眼球变形,以致很多人眼睛虽然早已近视,却坚持不配戴眼镜。其实,眼球长度越长,配镜的度数才越高,这与眼镜并没有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由眼球变形导致了近视,而不是配戴眼镜导致了眼球变形。当然,配戴眼镜后,人的视线一般是通过镜片的中央看出去的,长久后,戴镜者的眼球转动可能没有不戴眼镜者灵活。至于很多长期戴镜者摘掉眼镜后目光显得有些无神,这与戴镜者突然摘掉眼镜后感觉不适应有关,而并不是所谓眼球变形引起的。
误区5:配眼镜不用做眼科检查
很多人发现视力不好后,常自己去眼镜店进行简单验光和配镜。殊不知,很多疾病都能影响视力,其早期表现就是视力下降。如果只做验光配镜,而忽视眼科检查,就容易错过早期发现其他疾病的机会。所以,发现视力下降应先做眼科检查。在排除了眼睛器质性病变,证实视力下降确实是由屈光不正引起时,才能去验光配镜。
误区6:散光矫正不矫正都行
有的眼镜店不矫正散光,是因为他们不会验配散光或没有相应的散光镜片。而有的家长则为省钱放弃为学生矫正散光。其实,散光不矫正很容易引起视疲劳,只要试戴没有不适,有散光就都需要配上。有些人试戴配有散光度数的镜片后有头晕、视物斜等不适症状,在适当减少散光度数后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有高度散光的幼儿如果不矫正可能会造成弱视,因此,更需要及早检查和配镜。
误区7:眼镜戴上看得清楚就行
很多人用看得是否清楚作为衡量眼镜配得好不好的指标。其实,看得清楚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另外两个指标决定能否持久看得清楚而且舒服。例如,给老花眼者配镜,用好几个度数都能看得清楚,但只有让配镜者看得舒服和持久的度数才最合适。
误区8:镜架变形了可以自己调
由于经常取下和戴上,眼镜的一些衔接部位常发生松动,有些人就自己加以调整。其实,调整镜架的技术性很强,镜眼距离会影响镜片的有效度数,因此调整后的镜眼距离需要维持在12~14毫米,镜片的光学中心要对准瞳孔位置,鼻托、镜腿与鼻梁和耳朵接触部位要吻合,无压痛等。所以,调整镜架最好请专业验配师进行调整。一些特殊的镜片(如渐变多焦点眼镜)则需要定期调整镜架。
验光:正确配镜的前提
验光是一个动态的多程序临床诊断过程,它是正确配镜的前提。在验光中,每个程序缺一不可,而且必须由专业眼科医师或验光师进行操作。
通过验光,专业眼科医师或验光师会开具一个最适合患者的验光处方。
程序1:进行眼部基础检查
包括了解眼部的基本状况,如有无隐斜视、斜视、眼肌运动情况、眼神经传导功能、色觉、立体视功能等。
程序2:进入验光三流程
流程1:初始阶段。检测原戴眼镜度数和戴镜视力,了解病人的戴镜习惯,以保证新配眼镜和原先戴镜习惯不出现很大的偏离,以减少不适情况的发生。还要通过检影验光或电脑验光,了解眼屈光度的粗略值。
流程2:精确阶段。以初始阶段获得的资料为基础,通过综合验光仪调整好患者的瞳距和后顶点度数后,让患者注视视力表,根据患者对综合验光每一微小变化的反应,医生随之进行相应调整,包括放松调节、近视或远视度数测定、红绿试验微调、散光轴及度数的确定、双眼平衡等步骤。在这一阶段,医生非常重视配镜者的主观反应(又称主觉验光)。
如果配镜者为老视眼,在完成精确验光后,医生还要根据其用眼习惯、用眼距离和工作性质等,进行调节能力的测量,以获得验光处方。因此,老视的验配较普通近视更为复杂。
流程3:终结阶段。医生要根据验光处方让配镜者试戴镜10~15分钟,通过观察配镜者的反应,再做出相应调整,最终使配镜者配戴上既看得清晰又感觉舒适的眼镜。
程序3:进行眼前部和眼底检查
完成以上程序后,还要用裂隙灯和眼底镜检查配镜者眼前部和眼底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检查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配镜需把握五个细节
细节1:选择镜架
镜架材料 镜架材料要选择质轻、坚韧、牢固、耐用、不易变形、对皮肤无刺激、不易被皮肤分泌物侵蚀的。目前市场上较多见的是:
金属镜架 比较轻巧、坚固,大多带有鼻托,可根据鼻形调整,适用于多数屈光不正者。
板材镜架 比较牢固,不易变形,抗过敏,边框遮挡性强,适用于儿童及高度近视者。
镜架类型 有全框镜架、半框镜架和无框镜架。
全框镜架 因为镜片边缘比较厚,能遮挡边缘厚度,所以适合高度近视者选择,也可选择镜框较小的镜架。
半框镜架 由于少了下框而比较轻,下框由拉丝固定,因此有中、高度散光者不宜选择无框镜架。无框镜架的稳定性相对较差,镜片容易松动或旋转,需要定期调整镜架。
镜架大小与形状
1.镜框的大小要与瞳距相匹配,这样才能使镜片配好后的边缘厚度较薄,配戴更舒适。
2.镜架大小应与脸的大小成比例,镜架上缘应不高于眉毛,也不应在镜片中看到眉毛。
3.镜腿不能紧夹脸颊。
4.镜架的形状应与脸型和肤色相搭配,以符合美学要求。如长方形脸宜选用圆弧形,或圆弧过渡形镜架;倒三角形脸型宜选用下缘宽而圆滑的镜架。
特殊要求
为便于调整镜架配戴的高度,看远和看近时都有足够大的视野,老年人可使用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渐变镜,但宜选择带鼻托的金属架,镜架要足够大,且以全框架或半框架为宜。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