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白内障手术已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向现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尽管手术方法、生物测量及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都有了明显发展,但角膜散光仍然是白内障术后残余屈光不正的重要因素之一。普通人群白内障患者中,有大约15%~20%的患者合并有大于1.5D的,散光。通常认为即使只有0.75D的散光也会使患者感觉到视物模糊、重影、光晕等,影响裸眼视力及视功能;同时,影响多焦点和非球面等屈光性人工晶体的植入效果。因此,成功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已成为现代白内障手术的一个必需要求。为了获得良好的术后裸眼视力,术前应将散光降低到最小程度。
散光指的是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所成像并非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不同位置的两条焦线和焦线间的最小弥散圆的一种屈光状态。进行散光矫正的目的就是要把两条焦线的距离变短,最终成为一个焦点。一般认为,眼睛的散光是多因素变化所引起的综合效应。这包括:屈光面的表面弯曲度不一致、视网膜面的曲率不一致、屈光元件的屈光指数不一致、光心偏离。而这些影响因素中,以角膜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最大。角膜散光的手术矫正方法很多,这包括选择白内障切口的位置、角膜松解切口、角膜缘松解切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以及复曲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
角膜缘松解切口(limbal relaxing incisions,LRIs),或被称为周边角膜松解切口(Peripheral corneal relaxing incisions,PCRIs),是在角膜缘血管拱环内、中央角膜外的角膜范围内的最陡角膜散光轴向上进行单个或成对松解性角膜切口,从而矫正角膜散光的一种方法。1898年荷兰眼科医生L.J.Lans首先提出将非穿透性切口放置于角膜缘而矫正散光。选择角膜缘做弧形切口有许多优点:角膜缘区血管丰富、代谢旺盛、术后早期切口即可修复;角膜曲度均匀,不易引起眩光;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所需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LRIs对于低、中度甚至高度散光都很有效,通过角膜地形图可以看到这种切口较之角膜松解切口及弧形角膜切开,很少引起过矫,尤其是在低度散光时,并且很少引起角膜扭曲及不规则性,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快,较少引起眩光和不适感。
与其他矫正散光方法比较,如TORIC复曲面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植入、LASIK手术等,LRIs有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散光轴位偏移发生率小、费用低廉等优点。LRIs可以在PHACO白内障手术中同时进行,也可以在白内障等其他眼部手术回复后,作为2次校正散光的手术单独进行,在健康人群,也可以作为一种矫正散光的方法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