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少学生对保护眼睛、科学用眼却不以为然。比如,每天的两次眼保健操,有的学生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才肯认真做。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发现,有的学生认为做眼保健操对保护眼睛作用不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视力很好,不需要保护;还有的学生认为眼睛近视了也没关系,戴一副眼镜不也挺潇洒的嘛!等等,不一而足。
显然,学生们对预防近视的认识不仅不正确,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强相关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眼睛,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保护眼睛,进而将保护眼睛、爱护眼睛内化为自觉行为。
针对学生对爱护眼睛的无所谓态度,我校举行了“假如不给你三天光明”讨论会。讨论会前,先让学生阅读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勒是如何利用仅有的假设的三天时间去看望帮助过自己的人、感受自然、品味艺术的。
假如真的有这么三天,让我们生活在没有光明的世界里,该怎么办呢?为此,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什么都看不见了,我还能做什么呢?只能睡在床上等待每一天从我们身边溜走;有的学生说眼睛看不见了,耳朵还是好的,我可以整天听音乐;还有的学生说眼睛看不见了,我就用手摸,用我的手感触世界是怎样的;还有不少学生说幸亏这三天是假设的,不然,会多么痛苦呀!真庆幸自己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可一定要保护好!
是啊,眼睛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眼睛呢?我们认为,关键在行动。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给养”活动。班上有部分学生眼睛已经近视了,有的学生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已经近视了,再怎么保护也无济于事,就这么着吧!于是,放松了对眼睛的保护,加重了近视的度数。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们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要求已经近视的学生,每次下课之后,不管多么忙,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走出教室,朝远处的天空看看,朝校园近处的绿色植物望望,以便放松眼睛、滋养眼睛。我们还给这一行动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给养”。活动刚开始时,学生们通常需要老师一次次耐心的辅导,渐渐地,“给养”活动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户外活动。有报道说,澳洲小学生呆在户外的时间有3小时,儿童的近视率仅10%。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多在户外活动,体育课上完后,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得提前进教室;不管有多重的学习任务,每天都要保证足够的大课间活动。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每人参加一两种户外兴趣小组活动,比如足球小组的足球比赛、美术小组的写生等,这样,既增加了户外的时间,又学到了特长。
通过在实践中引导,在细节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爱,我校的爱眼护眼行动已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