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能穿针”常被认为是老人眼力好的标志。不过,如果一向有老花眼,但在八九十岁左右发现看近物逐渐变清晰,未必是好事,因为这是眼部晶状体变成了固体,使眼睛屈光度改变,相当于眼球里又“内置”了一副“老花镜”,使老花度数降低。晶状体的变化有可能使眼压增加,引起青光眼,也有可能导致白内障。另一方面,晶状体周围的韧带会因老化而松弛,在经受外力后晶状体有可能会脱落,使高度近视者瞬间“恢复”正常视力,同样可能引起青光眼及眼球发炎。
专家提醒,老花眼一般出现在50岁左右,如果在40岁前出现类似老花眼的症状,则建议检查一下血糖,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而70岁以上老人建议3个月至半年,或者在发现上述视力改变时做一次眼部检查。
文/记者伍仞 通讯员徐晶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杨为中
(记者乔军伟摄)
成因:
老花眼:光线在眼球内太发散
中学物理所学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原理,在理解眼球结构时有很大帮助。一般来说,人一生下来就是个“远视眼”,屈光度达正6000度。其中,黑眼珠上的角膜“贡献”了4000度,而剩下的2000度主要由瞳孔后面的晶状体“贡献”。光线穿过作用类似照相机光圈的瞳孔、通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汇聚成像,就像在胶卷上形成了物体的影像。
杨为中介绍,人的眼球直径一般是24毫米,如果发育得不好,直径变短,光线聚焦点落在视网膜后面,就会出现远视。相反,有的人眼球长到26、27毫米,光线聚焦不到视网膜上,成的像在视网膜之前,看远时就会视力模糊,也就是近视,需要配戴合适度数的近视镜,也就是物理中的凹透镜,使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先发散一下,才能准确地汇聚在视网膜上成像。简单来说,远视眼就是光线在眼球内太发散,需要戴凸透镜矫正,让光线聚焦;近视眼则反之。
解读:
老花眼好转可能是晶状体有问题
角膜对人眼屈光度的“贡献”一辈子不会改变,但是晶状体会。晶状体本身主要成分是水,由周围的数千条韧带控制收缩,在我们视物远近变化时调节视力。但是,晶状体中的水有细胞,会长厚,晶状体浑浊就是老年人白内障的原因。而在步入老年之前、四五十岁的年龄段,晶状体首先会出现硬化、无法调节视力,使人固定处于“远视”状态,这就是老花眼出现的原因。
之后,到了八九十岁的耋耄之年,视力又可能再一次变化。这个时候,部分老人因为晶状体内的水已经变成了固体,而水和固体对光的折射率不相同,使光线在眼球里“提前”聚焦,这样一来就相当于眼球里又“内置”了一副“老花镜(凸透镜)”,看近物会觉得比以前清晰了。
有人难免会问:“老花眼变好了,这不是很好吗?”杨为中解释,老人视力变好,一方面说明老人的眼底功能尚好,然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提示晶状体出现了问题。晶状体变成固体后体积会变大,往前“挤”,压迫到维持眼内压的房水,同时堵塞房水去路,使房水无法排出,眼球、眼压增高,这就是青光眼的形成原因;也可能会引起晶状体浑浊,形成白内障。“假如没有留意,晶状体继续变化,晶状体纤维更可能会慢慢分解融掉,刺激到整个眼球发炎。”杨为中说。
而对于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类疾病患者来说,老花眼好转,也有可能是外伤、自身颅脑及眼底各种病理改变引起了视网膜水肿,使眼睛“近视”加深,相对来说老花度数就减少了。
提醒:
40岁前就“老花”
查查血糖
杨为中介绍,由于晶状体变成了固体而导致的老花眼好转,一般都是逐渐发生。而也有一种情况,会使老年人的视力瞬间变好。他曾经接诊过一名农村患者,高度近视但一直没有配眼镜。一天,这名患者在弄孙为乐时,被孩子的手指戳到眼睛,用手揉一揉后,突然发现眼前世界变得异常清晰。也有的患者是被人拍一拍头,近视就“消失”了。
“其实,这就是因为年纪大了以后,晶状体韧带变松,一揉眼睛晶状体就掉到眼球里,相当于把眼球里的一副2000度的老花镜撤掉了,使"远视"加深2000度,相当于"近视"减轻2000度。”他说,晶状体掉在眼球里,随人体活动而震动、刺激眼球,使房水分泌过多、眼压增加,也容易引起青光眼、眼球发炎。
而外伤引起的视网膜水肿,也可能使眼睛“近视”加深,瞬间老花眼好转。
杨为中提醒老年人,老花眼好转未必是好事,可能显示或预示眼部病变,建议70岁以上老人3个月至半年做一次眼部检查,尤其是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等患者。烟酒和眼底黄斑变性有明确相关性,酗酒的人容易得酒精中毒性视神经炎,而且在进入老年后,眼底黄斑变性的可能性高很多。
他表示,正常人晶状体随年龄增长会出现老年性浑浊,一般在50岁左右发生老花眼。如果本身有近视,但在三四十岁时发现近视度数慢慢变浅的类似老花眼的症状,最好检查一下是否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对晶状体影响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