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角支撑型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经常被应用于治疗高度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这些较大的人工晶体襻使人工晶体在前房具有稳定性。据了解,这种人工晶体的外伤性移位还未曾被报道。我们这里报道一例病例,关于触角支撑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眼在钝伤后由晶体襻引起的瞳孔夹持。
病例报告 2003年,一位27岁女性左眼因治疗近视接受了触角支撑型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植入术(ZSAL4-Plus, Morcher)。其右眼非矫正视力为1.0。左眼在术前的屈光状态为-14.0-1.0×10,最佳矫正视力为0.7。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正常。手术中的晶体植入和周边虹膜切除都很顺利。术后的屈光状态为-0.75×5,而裸眼视力为0.8。 2005年12月,患者因术眼瞳孔变成椭圆形到我们的门诊复查。瞳孔的3点和7点钟方位出现了虹膜萎缩。通过镜面显微镜的检查(Robo-P,Konan),角膜内皮细胞数量为2650个/mm2。因为存在进行性的虹膜萎缩和瞳孔变形,我们告知患者可能为其行人工晶体的复位,取出或更换的手术。 2006年3月,在不小心的情况下,患者5岁的女儿在距离她50cm的地方将一颗塑料子弹(底盘直径为1cm)射入这位母亲的左眼。患者出现了眼痛的症状,但不伴有眼红和视力降低。通过检查发现,人工晶体的下襻嵌入了瞳孔边缘。非矫正视力为0.8。未出现前方出血和晶体损伤,眼底镜检查无异常,眼内压为14mmHg。因为不能耐受角膜接触镜,患者放弃了人工晶体更换或取出而选择接受人工晶体复位术并随诊。 后来,在眼部局麻状态下,人工晶体襻下的虹膜得到了恢复。术中,通过一个较小的鼻侧前房穿刺口注入眼科粘弹剂后(透明质酸钠),用晶体钩将人工晶体旋转90度减轻外伤前就已经发现的瞳孔变形。之后是用平衡盐水替换前方内的粘弹剂。术后14天内每天4次点用0.5%左旋氧氟沙星和0.2%地塞米松滴眼液。 术后复查过程顺利。虹膜括约肌未见损伤,对光反射正常;瞳孔较外伤前更圆了。人工晶体复位术后1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90个/mm2。
讨论 最近的调查发现,17.4%的屈光手术医生每个月会植入>5个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与虹膜固定(39%)及触角支撑型(14%)人工晶体相比, 后房型人工晶体更受欢迎(47%)。现今在有晶体眼的人工晶体中,只有虹膜固定型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有过因外伤而移位的报道。后者的可折叠型人工晶体通过瞳孔植入。 与虹膜固定型及后房型不同的是,触角支撑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被公认为受外伤同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为此种人工晶体总直径等于前房的直径。在这个病例中,外伤的冲击力将人工晶体下襻推至虹膜下,造成了瞳孔夹持。可能患者之前的虹膜萎缩降低了虹膜的弹性及因人工晶体襻引起的瞳孔变成椭圆形,这样就减低了因外伤造成瞳孔夹持的程度。 虽然外伤冲击力较强,但是患者没有晶体损伤。在一例虹膜固定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发现,在钝挫伤后因为人工晶体对晶体前囊的冲击很快造成了白内障的发生。 总的来说,钝挫伤可以使触角支撑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移位。我们不提倡为可能发生眼外伤的患者植入此类人工晶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