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HSK的临床新分型 根据Holland等于1999年将HSK分为4种类型:(1)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包括角膜小泡、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和边缘性角膜炎;(2)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包括点状上皮缺损和神经营养性溃疡;(3)基质型角膜炎,包括坏死型角膜基质炎、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4)内皮型角膜炎,包括盘状角膜内皮炎、弥漫性角膜内皮炎、线状角膜内皮炎。
1.2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06年3月我院门诊或住院诊治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73例92眼。男46例,女27例;单眼48例,双眼22例;年龄17~66岁,平均34.2岁。参照Holland等提出的新分类法将本组病例分为4型,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型42眼,其中角膜小泡9眼,树枝状角膜炎14眼,地图状角膜炎13眼,边缘性角膜炎6眼,基质型角膜炎34眼,其中坏死性角膜基质炎8眼,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26眼,内皮型角膜炎16眼,其中盘状角膜内皮炎9眼,弥漫性角膜内皮炎4眼,线状角膜内眼炎3眼。本组病例中未包含神经营养性角膜病。
1.3 治疗方法 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型患者均以ACV眼药水滴眼1次/h,干扰素眼药水4次/h,及抗生素眼药水4次/d,重症者口服阿昔洛韦片0.2 g每日5次,基质型和内皮型角膜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质类固醇滴眼剂如典必殊眼水,而不使用干扰素眼水,对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前房反应重甚至出现前房积脓者使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酌情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当出现继发性青光眼时则应使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对坏死性角膜基质炎患者治疗无效时转上级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或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2 结果 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型42眼均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睫状充血消退;角膜上皮愈合;视力提高。 基质型角膜炎34眼中,26眼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均治愈。3眼坏死性角膜基质炎药物治疗无效转上级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2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1眼,其余5例坏死性角膜基质炎患者治愈,但留下角膜白斑或斑翳,影响视力。 内皮型角膜炎16眼均治愈,对于合并有眼压升高者经治疗后眼压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视力提高。对于合并有前房积脓等虹膜睫状体炎者经治疗后前房积脓全部吸收,角膜后KP全部或部分消失,自觉症状消失,视力提高。
3 讨论 Holland等提出的新分类法,按照角膜的解剖结构,从上皮、基质到内皮结合病理生理学特点命名各型HSK,条理清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型HSK的病变特点。根据Holland等的新分类法可以将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病理机制分为感染性和免疫性两大类,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面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时要分清楚病变是以感染性机制为主还是以免疫性机制为主,对于上皮型角膜炎,病变以感染性机制为主,因此治疗以抗病毒为主,而对于基质型和内皮型角膜炎,病变以免疫性机制为主,因此在充分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给予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本组病例正是因为应用了Holland等提出的新分类法将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分为感染性角膜上皮炎、基质型角膜炎和内皮型角膜炎。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发病机制,给予不同的治疗措施,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