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前房 参照Spaeth分类法,将浅前房分为三类,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由于前房浅或消失,晶状体与角膜内皮接触,引起晶状体混浊、角膜水肿、虹膜炎症,虹膜周边发生粘连,使房角闭塞,滤过泡慢慢衰退,终致手术失败。 对照组术后有近1/2的病例(25眼,42.4%)前房形成迟缓,5例发生脉络膜剥离。治疗组仅有1/10的病例(7眼,10.3%)发生浅前房,无一例发生脉络膜剥离,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2.2 眼压 入院时平均眼压:治疗组(42.66±9.40)mm Hg,对照组为(41.38±10.88)mm Hg,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出院时平均眼压:治疗组为(10.23±5.31)mm Hg,对照组为(7.10±9.42)mm Hg。随访时间3~11个月,平均8.7个月。 末次随访患者的平均眼压:治疗组为(11.20±7.50)mm Hg,其中有2眼的眼压>21 mm Hg,仍需要用药物控制眼压,对照组为(14.5±9.44)mm Hg,其中有6眼的眼压>21 mm Hg,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滤过泡形态与功能 参照Kenfeld将其分为4型,Ⅰ型(微小囊状型):滤过泡呈微小囊状隆起,泡壁薄,表面贫血状,近角膜缘处可见分房状微小囊泡。Ⅱ型(弥漫扁平型):滤过泡呈弥漫扁平状隆起,滤过泡壁略厚实,表面轻度贫血或有较细小的新生血管。Ⅲ型(瘢痕型):滤过泡扁平与巩膜粘连,表面有较丰富的新生血管。Ⅳ型(包裹型):滤过泡局限性囊样高度隆起,与周围球结膜界限清楚,泡壁厚,有坚实的瘢痕形成,呈硬结状,表面及周围充满新生血管。 Ⅰ型与Ⅱ型为功能性滤过泡,Ⅲ型与Ⅳ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即失败的滤过泡,Ⅰ型、Ⅱ型功能性滤过泡与Ⅲ型、Ⅳ型非功能性滤过泡之比值,治疗组为:15∶3,对照组为12∶14(χ2检验,P<0.05),治疗组的滤过泡功能优于对照组。
2.4 术后并发症 对照组有2例发生前房出血,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前房出血,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均无角膜损害、低眼压性黄斑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