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1.4亿视觉残疾的人,其中盲人有4500万,平均下来每5秒钟就会出现一个盲人。我国视力残疾患者近1300万人,其中约550万为盲人,每年还新增盲人45万左右。但这个残酷的数字,很有可能通过“人工眼睛”的出现,和“盲人”一词一起,成为历史,上海交通大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任秋实教授领衔研究的国家973科研项目——“人工眼睛”目前已在动物试验中发现有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973首席科学家、长江特聘教授任秋实教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各国研制的人工眼睛核心技术竞争,就在视网膜上。国外研究在视网膜上植入刺激器,但因为有一些副作用,还在研究新的解决途径。而我国的研究方案是把刺激器植入视神经,但视神经较细,而且很软,因此微电极的制作、生物相容性都将是一个难点,但是手术容易操作,可修复的视野范围大。
想要安装人工眼睛,先要把一个如黄豆大小的芯片刺激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眼后视神经,另外还有一个电子微摄像机,专门捕捉图像,形成光信号,传到芯片上,然后通过刺激视神经,把信号传到大脑。
任教授说,这个芯片植入手术做起来并不难,也没有太大的风险。从目前在狗、猫、兔三种动物身上所做的试验看,安全性和可行性都是有保障的。当然,此芯片植入进去以后,并不能保证盲人能和正常人一样看到外面的景象,只能尽量的从光感和轮廓有所认识,另外,和植入人工耳蜗一样,人工眼睛植入手术后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培训,才能“看”到眼前的景象。
“现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甚至已有个别产品进入了1期临床,据说市场价格可能定在5万美元左右,我们的产品成功后,肯定远远低于这个价格。”任教授说,目前研制的人工眼睛所有技术都是我国自己研发的。 任教授透露,上海交大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研究所已经开始征集人工眼睛临床试验的志愿者。
来源:中国眼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