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是迄今为止最趋于完美的一种屈光不正矫治术,具有适应范围广、手术时间短(仅需几分钟)、视力恢复快(术后几小时就可恢复正常视力)、效果稳定等优点。常规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夜间眩光等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何才能有效防治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呢?术前进行波前像差检查,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眼球屈光数据,设计出最佳切削方案,术中眼球像差仪分析系统与准分子激光机治疗系统有机连接,可以全面矫正人眼像差,使术后裸眼视力趋于完美。
那么,什么是波前像差? 它又是如何有效防治LASIK术后矫正视力下降、夜间眩光等并发症的呢?物体经过光学系统的折射后其成像发生畸变,不能准确无误再现物体原形的现象叫像差。从人类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密度推算出人眼的极限视力可达3.0甚至更高,但由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对远视力的需要逐渐下降,角膜和晶状体等器官的光学性能退化等原因,导致出现各种像差,如球差、离焦、散光、彗差等。因此人眼的视力只有1.5或更差,并且这种像差是眼镜等屈光矫正器具所不能矫正的。研究发现,LASIK术后人眼总体像差比术前增加了5倍以上。但是,LASIK术后通过视力表检查矫正结果却远远不能判断视觉质量优劣,因为视力表只是提供了眼球屈光 准确程度的粗略信息,更多的细节被忽略了。同样是两个矫正视力达到1.5的人,他们真正的视觉质量可能存在巨大差别,虽然他们都能分辨出字母“E”的开口方向,但字母“E”在他们眼里可能一个是清晰的、边界分明的,另一个是模糊的,边界是雾化的。这是因为LASIK手术未能消除已有的高阶和低阶像差或质量不高的LASIK手术造成的新像差,而人眼波前像差是导致近视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波前像差技术本是一项天文学技术,主要用来纠正太空望远镜的像差问题,以便能更清晰地观测到更远距离的星球。当波前像差技术应用于眼科后,才与我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也给十数亿近视眼患者带来了福音。波前像差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的Waveprint,一种独特的“眼睛指纹”。这项划时代的精确测量技术可以测量整个视路的像差,而不仅仅是瞳孔表面的光折射,可以在整个视路范围内对像差进行量化检查。还可同时测量球柱屈光病变及像差,提供了一种以往用标准测量屈光的方法无法实现的新的精度。像差测量结果通过AcuityMap和高阶像差直观图像显示,为术前诊断预测和术后评价对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信息。这些像差测量信息以及常规的LASIK术前检测信息汇总在一起,传输入准分子激光设备,可以减少术中激光偏中心切削,角膜切削面不平滑,切削面太小、切削太深,切削斜率太大等等因素所引起的术后像差增加的主要原因,使个性化切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