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使用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和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预测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45例80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患者年龄25~71岁,平均55.13±8.83岁。平均眼轴长度29.45±2.07mm,平均等效球镜度数-11.86±4.73D,植入人工晶状体屈光度平均值为9.19±3.80D。随访6~42个月。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80只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70只眼(87.5%)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44只眼(55.0%)术后裸眼视力达到0.5以上;术后屈光度平均值为-1.96±1.28,70只眼(87.5%)在预矫屈光度±1D内。术中未发生后囊破裂。随访中11只眼发生后囊混浊,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
结论: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宜于中年以上不愿戴镜和戴镜不能矫治的高度近视眼患者,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
透明晶状体摘除手术曾被用于矫治高度近视,但受当时手术条件和技术不成熟等历史客观条件所限,手术并发症多,尤其是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高,使这一手术让人们望而却步。随着现代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一部分技术娴熟的白内障手术医生,将超声乳化技术应用于透明晶状体摘除来矫治某些屈光不正眼。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角膜厚度偏薄或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并不适用。10D以上高度近视眼年轻患者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回退,以及制作角膜瓣时的风险已被公认。再者,年龄相关性晶状体密度增高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对于加速白内障的形成无疑是一个危险因素,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在矫正高度近视的同时,可消除上述的隐患,对45岁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特别是10D以上高度近视,在选择屈光手术时,可能选择晶状体摘除术会比选择角膜屈光手术要有更多的优点。
本文将透明角膜小切口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技术应用于矫治高度近视,信后随诊19.50个月,全部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实矫在预矫屈光度±1.0D内的百分率达到87.5%。术中无后囊破裂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期内也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等并发症,疗效是好的,更远期的疗效需要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使用超声乳化行透明晶状体摘除治疗高度近视属于屈光手术范畴,它的顺利完成是保证手术长期安全性的关键,提出比白内障手术更高的要求,手术者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并需配备有先进的相关检查和手术仪器和设备。术中保持5.5~6mm直径的中央环形撕囊,充分应用高负压、低能量乳化技术,切口密闭和灌注要保持前房稳定,透明皮质必须吸取干净,并保证人工晶状体的囊袋内植入,才能使术后炎症反应轻,早期恢复视力并减少后囊混浊。故任何术者都不能把晶状体屈光手术和白内障手术等同看待。
高度近视眼患者要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必须重视术前检查,我们常规散大瞳孔使用三面镜检查眼底以防治视网膜变性、裂孔等眼底病变后,再考虑是否行晶状体屈光手术治疗。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外,术中还要尽可能保持晶状体后囊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和激光后囊切开率。我们选用的人工晶状体光学直径均为6mm,对后囊的稳定和术后眼底病变的激光治疗有重要的作用。白内障术后的后囊混浊率约在5%~30%之间,对于高度近视眼要慎重选择激光后囊切开,我们只对视轴区的影响视力的后囊混浊才行激光切开,因此,本组病例的后囊激光切开率仅占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