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波
进入新世纪,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而致力于“提升公益研究为社会服务水平”的公益院所改革探索,也静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近期,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一项针对北京市医疗卫生领域公益类院所改革成效的调研成果出炉。
调研结果显示:自2005年起,在北京市科委促进市属社会公益院所改革发展的政策推动下,14家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正逐步成为为首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长期性、公共性、基础性、连续性科技支撑的重要科研力量,成为北京市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公益科研体系的主力军。
突出优势服务首都
首都儿科研究所如今拥有以分子医学、群体医学、感染医学三大主题为目标的9个研究室,而改革之前,这个数字是17个。凝练之后的学科设置,突出了优势,集中了研究力量。
调整学科方向和领域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市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立足于首都需求、明确功能定位,成为保障市民健康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2006年,北京市科委启动了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方案,在对院所的功能定位、公益科研能力、提供公共服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支撑好、作用大的院所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利用公益院所改革与发展经费、基础设施改造经费等给予稳定扶持。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医口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转变观念,逐步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到以服务首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能定位。
深化体制改革成为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北京市科委大力支持下,14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积极调整和明确研究所的发展方向,确立立足于重大疾病临床科技问题的来源和首都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的枢纽位置,以首都市民健康科技需求和政府决策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设置,在提升市民健康水平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带来的“能量爆发”,很快反应在各家公益院所为首都服务的水平上。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仅去年一年就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7起,其中传染病疫情29起(水痘等)、食物中毒4起、职业中毒1起,环境因素事件3起,共涉及395名患者。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七大、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的保障工作。
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医疗公益院所纷纷参与,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好运北京”测试赛期间,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小分队救援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医疗保障任务,受到奥组委的表彰。另外,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项目“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地区健康环境影响的研究”。通过在奥运申办、筹备、举办和举办后各个不同阶段对北京市健康环境的持续监测以及北京居民对北京地区健康环境的满意程度、人群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的多次调查,建立奥运会对健康环境影响的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
机制创新搭建平台
对于北京市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市科委一直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没有盲目调整事业费,而是把改革发展和经费支持结合起来。经费、平台、人才等各方面的机制改革初显成效。
“开放办所”,促进科研院所与其他相关社会主体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承担起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职能,是很多家公益类院所改革中的一个选择。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为政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市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也成为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继续加强高技术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建设,形成资源共享、条件精良的社会公益科研体系。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聘请高层次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建设“中医皮外科疾病外用药研究平台”,设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包括2位院士在内的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有名望的专家指导工作,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开展中医皮外科疾病的研究,吸引多方面的力量。
2005年—2007年,在北京市科委设立专项引导,院所得到专项支持后,50%%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了实验室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了公益科研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公益科研人员的素质是决定社会公益科研水平的关键要素。在人才机制的转变中,各院所在“开放、竞争”的宗旨下,以高效精简为原则制定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制度。
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一半以上的科研院所制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大量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促进科研人员素质结构更趋向合理。自2005年以来,市属科研机构大量引进博士和硕士各类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占科研人员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博士数量为188名,硕士233人,占科研人员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5%、18%提高到12%和26%。
在人才引进中,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北京中医研究院积极探索。神外所为激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的积极性,对中标课题,1∶1匹配资金,以激励科研人员争取课题的积极性和提高科研课题的中标率。
实力增强致力创新
改革中,社会公益服务水平提高的背后,是各公益类院所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纷纷涌现。经过多年的培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院所科研实力持续增强。
2007年,北京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从政府获得的专项经费过千万,3年合计超过3000万元,2007年,14家市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较2000年基本都增长了1倍,年发表科技论文921篇、出版科技著作21部,发明专利授权数27项。培养硕士及博士高级人才238人。
科研院所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惠及基层社区、农村及其他边远地区。
北京市属医口公益科研院所承担着北京市医疗卫生领域公益科研工作和为北京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承担着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对公益科研工作需求的重担。近年来,通过公益院所改革,各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大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也大有提高,服务范围也逐步扩大。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组织眼科专家医疗队赴北京房山、新疆、青海、吉林等边远贫困地区,为990名贫困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并培训当地医护人员,捐赠眼科设备和专业书籍。
近年来,北京市属公益科研院所在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对于接下来的工作,调研认为,目前北京要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工作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要以院所为平台,进一步汇聚和整合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优势科技资源,建设新型科研体系,服务于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
北京市希望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形成一批全国有影响、北京有地位、本领域科研能力一流、科研人才团队优秀、科研设备精良的品牌公益院所,更好地承担起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高质量的公益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