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客观测定经成功实施LASIK术后患者的夜间视力,评估角膜表面原有的高阶像差与眩光现象的关系,眩光现象是成像减弱的一种形式。
方法:前瞻性观察分析110只因近视或散光成功实施了LASIK术的眼睛。术前的球面镜为-3.48±1.70D[0~ -8.00D],柱面镜为-0.86±0.87D[0~-4.00D]。对这种由眩光现象引起的日间视力可达1.0的夜间视觉障碍,用Colvard瞳孔直径测量法测定其在暗适应之后的暗环境中的瞳孔直径。通过眼光线入口瞳孔区的角膜直径计算暗视觉条件下的角膜像差。
结果:成功LASIK手术后眩光指数在本研究中增加了2.15个因子。单相高阶像差的总RMS与眩光指数的联系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0.42;p<0.01)。然而,就个体而言,这种现象主要与继发性散光(r=0.36;p<0.01)、彗差(r=0.25;p=0.02)及球面像差(r=0.40;p<0.01)有关,而与6阶内的其他角膜像差与并无显著联系。
结论:即使按照最新国际标准的预期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而言该手术已非常令人满意,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在夜间视物的情况下,视灯光处的眩光现象增加。继发性散光、彗差及球面像差为6阶内与眩光指数密切相关的较高像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