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 王炳元
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但目前我国农村医务人员的产生仍然是师徒式、家庭式传承,而缺乏系统的培养体系。鉴于这种现实状况,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不能像医学生教育那样按部就班地从基础过渡到临床教育,而应该切合实际地去解决他们眼前模糊的认识,理顺乡村医生培养的思路,然后再进行知识的“填平补齐”。
提高素质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我国外科奠基人裘法祖有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行医者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德艺双馨。乡村医生肩负着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预防、健康教育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农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高低。现在医药卫生信息传递发展迅速,各种形式的药品广告铺天盖地,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不适当的信息,因此群众有可能向乡村医生求助对信息的理解。如果乡村医生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群众就能得到实惠;如果乡村医生一知半解,再将一些不准确的信息应用到平时的诊疗工作中,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乡村医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只有提高乡村医生的素质,才能使农村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步入良性循环,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培训内容不宜太深
乡村医生大都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老化,医疗技术水平薄弱,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比较低,有的甚至无专业学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更是为数甚少。许多乡村医生都是“吃老本”的老赤脚医生,平时只会看头疼脑热等常见病,打针输液都能算是“看家本领”了。
但目前很多管理部门为了速成,动辄就给乡村医生们配备内容较深的大学教材,要求取得何种水平的学历,但是这些对年龄大的老医生实在很吃力,因此乡医培训不能“一刀切”地去规范,管理者也要尊重和爱护他们。而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教学、辅导和考试,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站可能没问题,可是有些穷乡僻壤的医生刚刚接触到电视机,马上又要去学习电脑,可想而知他们有多无奈了。对乡村医生来说,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定期培训,与城镇医院开展互动活动,让乡村医生在实践中长知识、见世面、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尤其对一些易发的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预防知识以及防治技术有更深的了解,这些可能是更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法。
规范乡医操作要联系实际
乡村医生的工作在严格意义上还包括药剂师、护士和护理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农村的医疗事故逐渐减少,但给农民发错药、打错针、贻误病情造成医疗护理事故仍屡见不鲜。有的乡村医生甚至随意进行药物配伍,为降低成本反复使用一个注射器进行肌肉或静脉注射,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或传染病的医源性传播,包括不严格消毒银针且反复使用等,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乡村医生的基础知识和医疗技术培训迫在眉睫。在诊疗培训的同时,特别要正规培训他们的药品管理和发放(三查四对)、消毒和护理(三查七对),严格遵守这些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对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乡村医生教育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要实现《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教育的政策法规,调整教育、办学模式及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学历教育层次,充分利用卫生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工作效益,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乡村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既是城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城市医疗发展的重要机会。小病去基层医务室处理,基层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病人及时转诊到城市大医院进行诊断和抢救。同时,各级政府政策的倾斜、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医生自身的待遇等各项资金的及时到位,是提高乡村医生水平这项工程顺利运转的基本保障。尽管乡村医生的培训是一个造福子孙万代的庞大工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但是一定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作为形象工程,而应该切合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