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断裂常见于眼睑内眦部裂伤,及时手术修复,可避免终生流泪。我们用自制探针对68例泪小管断裂行泪小管显微吻合术,效果满意,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68眼)均为单眼下泪小管断裂。男55例,女13例;右眼32例,左眼36例;最小8岁,最大65岁,平均35.5岁;就诊时间为伤后30min~4天。受伤原因有拳击伤、车祸伤、手指戳伤及利器伤等。
1.2 材料 (1)自制探针:取12号腰穿针,将尖端磨平滑;取9号腰穿针,将尖端磨平滑且制成盲端(锡焊),距尖端28mm和30mm作2个侧孔(背向),直径约1mm。(2)小号硬脊膜外麻醉管。(3)导尿管1根。
1.3 方法 采用滑车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显微镜下直接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困难时,用自制9号探针头端自上泪点入,依照泪道探通法入鼻泪管,此时头端有挟持感;自上端适当加压注入生理盐水,并适当调整探针,显微镜下观察泪小管鼻侧断端有明显的水流出现,产生明显的“涌泉”现象。用自制12号探针入鼻侧断端,同时去除9号探针,经注水试验证实,按泪道探通法插入鼻泪管,注水试验证实,顺12号探针孔芯内置入腰麻管,从患侧鼻孔穿出腰麻管,去除探针,留置腰麻管。腰麻管易进入咽腔,此时,从患侧鼻孔插入消毒备用的导尿管至咽腔,将腰麻管和导尿管头端自口中一并拉出,二者缝扎后,自鼻孔将导尿管拉出,腰麻管随之从鼻腔拉出。腰麻管的另一端在腰麻管内置钢丝芯的引导下自泪小管颞侧断端入,自下泪点拉出。泪小管断端用无损伤缝线吻合3针,断端周围组织对位严密缝合,分层缝合皮下组织、结膜和皮肤。腰麻管两端留置适量,重叠、缠扎成环状固定于面额部。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2天开放滴眼。皮肤、结膜缝线7天拆除,内眦部缝线10天后拆除。1周后活动义管,8~10周拔除义管。
2 结果
68例拔管后冲洗泪道,62例通畅,无溢泪,治愈率91.18%;5例冲洗通畅,但有阻力,无溢泪,好转率7.35%,总有效率98.53%;1例不通占1.47%。随访6个月~5年,平均20.5个月。67例通畅,无流泪症状,1例不通。
3 讨论
泪小管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在眼睑裂伤中断裂的发生率很高,尤以下泪小管断裂为多。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鼻侧断端。断裂处距泪点5mm以内者,鼻侧断端较易找到,呈灰白色圆形或有缺口的管状断端,典型者呈喇叭口样。超过5mm者,尤其是颞侧断端裸露较长呈锥形时,鼻侧断端位置较深,偶尔看到泪小管回缩所至的组织凹陷痕迹,难以确认鼻侧断端。过去多采用上泪点注水、注气、注牛奶、注稀释的荧光素等方法[1],由于下方鼻泪管通畅,难以在鼻侧断端形成“泉涌”现象。自制9号探针从上泪点顺泪道插入鼻泪管,使探针盲端阻塞鼻泪管,上端阻塞上泪小管,这样自探针孔芯注入的水经侧孔,只能在泪小管鼻侧断端开口处涌出,适当加压并调整9号探针,极易于鼻侧断端处形成“泉涌”;断裂部位较深接近泪囊时,泉涌处难以看到明确的断端,仅看到因泪小管回缩所致的组织凹陷,用自制12号探针,在相应部位向泪囊部试探。若9号探针留置时,可为12号探针指明试探方向。如无阻力顶到骨壁,经注水证实后探入泪囊,再探入鼻泪管,注水证实。本法置入腰麻管简单易行,准确无误,一次成功。
笔者体会,手术中忌用组织浸润麻醉,以免加剧组织肿胀、移位,增加寻找鼻侧断端及组织对位缝合的难度,手术操作要准确、轻柔,减少损伤,尽可能对合泪小管壁外层及周围组织,泪小管断端管壁及周围组织的良好对合是减少瘢痕收缩致管腔狭窄,保持泪管通畅的保证[2]。逐层对位缝合伤口时,力求内眦解剖复位,避免下睑外翻等畸形。
腰麻管性质稳定,无毒、无刺激性、柔韧性好、不易断裂,对泪小管修复起支架作用,结缔组织环绕其生长,形成通道,上皮组织沿管壁爬行衬于通道内,形成新的泪管,并对抗吻合处的瘢痕收缩,形成稳定的瘢痕管腔。尽早活动义管,符合泪小管上皮细胞再生能力强,具有耐受磨损的特点。一般认为瘢痕收缩固定期为4~6周[3]。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瘢痕收缩固定期往往推后,笔者认为8~10周拔管为宜。过早拔管使泪小管失去支撑,瘢痕挛缩致吻合处狭窄,造成泪道不通。本组1例泪道不通可能与拔管过早有关。因本例患者年龄小,护理不善导致泪点明显豁裂,近5周拔管。
自制探针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适用于基层医院普及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绍珍.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18-939.
2 孙平,杨培良.影响泪小管断裂吻合修复的原因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3):270-271.
3 冯雪亮,张树梅,张丽军.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疗效分析.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7):490-491.
作者单位: 454002 河南焦作,焦作市人民医院眼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