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艳霞,魏宝丰,徐树岭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瘘术在眼科的应用。方法:对24例(26眼)慢性泪囊炎行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瘘术。结果:23眼1次治愈,3眼好转。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瘘术在眼科应用,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 泪囊炎;泪囊鼻腔造瘘术;鼻窦内窥镜
自1999年以来,我们行鼻窦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4例(26眼),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26眼),男8例(8眼),女16例(18眼);年龄31~64岁;临床表现为长期溢泪,病程6个月~20年;均经过不同的药物及冲洗泪道治疗。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和鼻窦CT扫描,其中2例并发鼻中隔偏曲。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鼻面部常规消毒,包铺无菌方巾。1%的卡因20ml+1%肾上腺素2ml混合液棉片行黏膜麻醉并收缩鼻腔,反复3次,用含肾上腺素液的1%利多卡因做切口处浸润麻醉,筛前神经及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平中鼻甲前端附着处,以钩突为后界用镰状刀做直径约1.5cm的弧形切口,至骨面,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的前部。用骨凿去除上颌骨额突及部分泪骨,形成直径约1cm的骨窗,暴露泪囊内侧壁。使用泪道探针经下泪小点进入泪囊,经内窥镜下可以看到泪囊内侧壁上由探针顶起的隆起。沿骨窗前缘用镰状刀弧行切开泪囊内侧壁,形成一黏膜瓣并向后翻转与钩突黏膜前缘相贴,形成造瘘口,可见探针能顺畅的进入鼻腔,泪道冲洗可见生理盐水流入鼻腔。术毕,用可吸收止血纤维或明胶海绵轻压黏膜瓣,填塞少量碘仿纱条。 1.3 术后处理 全身使用抗生素7d,术后第3d撤除鼻腔内纱条,并同时用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的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住院期间每日1次,共7d;出院后每周2次;每天行鼻腔生理盐水冲洗15d;术后7d鼻窦内窥下清理鼻腔1次,后每周清理1次,检查开口情况,去除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鼻腔应用类固醇激素喷鼻至术腔瘘口上皮化。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1] :治愈:内镜下检查泪囊造口形成与上皮化,溢腔流泪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无脓;好转:内镜下检查泪囊造口形成与上皮化,溢脓流泪症状减轻,用力冲洗泪道通畅;无效:症状无缓解,冲洗泪道不通或加压后仍不通,造口闭锁。结果:本组24例(26眼),23眼1次治愈,3眼好转。其中2例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1例泪囊较小及内壁骨质较厚行经鼻外与鼻内联合行径路完成手术。
3 讨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瘘术是近年开展比较成熟的鼻眼相关手术。与传统鼻外径路手术比较,其手术损伤小、成功率高、面部不留瘢痕,治疗时间短,而且内窥镜提供了清晰的视野,手术更为准确、精细,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如何提高手术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适应症的选择 术前充分评估泪囊大小及鼻腔情况。尽量选择较大泪囊患者,较小、纤维化明显的泪囊选取外径路手术更具优势。对鼻腔局部解剖结构不良者应先期矫正不良结构,不勉强手术[2] 。 3.2 术中正确处理泪囊 术中对泪囊的处理对术后通畅率有直接影响。由于泪囊缺乏支撑,在切开泪囊时切口不齐可导致泪囊黏膜瓣损坏变形,影响泪囊瓣与鼻腔黏膜的对合。在术毕填塞油纱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油纱将泪囊黏膜瓣向泪囊内卷入。尽管保留黏膜瓣,如全部去除黏膜则在造瘘口周围形成环形创面,易导致肉芽及瘢痕形成,造成瘘口闭锁而手术失败。 3.3 术后鼻内镜下换药 术后鼻内镜下换药是关系到手术成败的重要一环[3] 。与传统手术相比,鼻腔内侧壁创面较大,术后要及时清理术腔及其周围分泌物、血块、肉芽与坏死黏膜,术腔管理最好持续到6个月。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 兵.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1.
[2]张勤修,吕红彬.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2):148-150.
[3]刘巨波,李献华.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11):696-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