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陈晶华 黎晓新
一、病情简介
患者男,43岁。双眼轴性近视30年,于1996年5月30日在外院就诊,双眼裸眼视力0.01,均戴-14.00 DS,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矫正视力0.7,视物无变形。行双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切削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10天右眼视力1.2,左眼1.0。
1996年8月2日左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转入我院。体检无异常。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0.3,J7。双眼角膜中央轻度混浊。右眼未见其他异常。左眼底黄斑部可见一1/5PD全层裂孔,视网膜在位。
Amsler表检查:竖线变形明显(图1)。视野检查:左眼5°中心暗点。
二、诊断治疗
诊断:左眼视网膜黄斑裂孔。
1996年8月20日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自体血小板封孔,20%SF6注入。术中可见玻璃体液化,因LASIK术后角膜中央曲率与周围不同,致眼底影像变形。术后3周出院时左眼视力0.3,小孔镜下0.4,J5;黄斑部未见裂孔,视网膜在位。Amsler表检查:竖线不再变形,横线轻微变形(图2);中心视野改善。
图1 术前Amsler表检查
图2 术后Amsler表检查
二、病例讨论
LASIK术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型角膜板层屈光性手术。在治疗近视眼时,对眼内组织有一约50 mm Hg(1 mm Hg=0.133 kPa) 的负压吸引。高度近视眼的玻璃体较正常眼更趋液化,而视盘和黄斑在解剖上与玻璃体附着较紧密。因此,LASIK术后黄斑部裂孔不能排除是因术中使用负压吸引,导致液化玻璃体牵拉黄斑部所致。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屈光手术采取何种术式更为安全有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