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其他临床指南相比,我国AMD临床路径的特点是基于我国的发病类型,参照国际指南,以路径的形式撰写,便于广大临床医生掌握,涉及内容涵盖了AMD各期的检查、干预、随访和并发症处理各方面。”
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针对整个老年黄斑变性( AMD)制定了中国指南。AMD始终是近年来研讨的一个主要难点,对此,本学组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来贯彻这个指南。
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老年黄斑变性正在逐年上升,比如上海静安区已经与美国的患病率相同。调查显示,若任由AMD病情发展,患者视力只能逐渐下降。由于缺乏针对我国人群的临床试验证据、缺乏诊疗流程规范、AMD诊疗知识普及率低、基层医院诊断率低,因此为了使AMD防治贯彻到整个眼底病队伍,加强患者和医生教育,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就AMD的临床路径组成路径制定委员会。委员会参阅4个国际指南和275篇文献,在2011年7月和10月两次讨论了修订草案,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A~C级)和循证力度(I~Ⅲ级)都进行分级,内容包括主诉、检查项目、诊断、治疗手段、再治疗指证、随诊时间和并发症观察。
指南建议,根据疾病分期(见表)和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其中进展期又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湿性AMD患者中又分为两类,一类为新生血管性AMD,另一类占中国AMD患者1/4,表现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委员会对以上两类病变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指导意见,也给出不同程度病变的治疗和随诊方案。进展期治疗药物目前多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药,有些类型可以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方式采用加载剂量,即开始连续3次给药。值得注意的是,注射后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立刻复查,警惕眼内炎的发生。此外,指南中也对病变不稳定患者的再治疗,以及再治疗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都做了详尽的说明。
与国际其他临床指南相比,我国AMD临床路径的特点是基于我国的发病类型,参照国际指南,用路径的形式写作,便于广大临床医生掌握,涉及内容涵盖了AMD各期的检查、干预、随访和并发症的处理等各个方面。
指南的的修订目前已进行到最后阶段,希望能将终稿尽快发到每一位医生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