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婴儿无晶体眼治疗研究(Infant Aphakia Treatment Study ,IATS)是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探讨在患儿出生4周到7个月时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最佳方案,比较有人工晶状体植入或无晶状体植入的疗效。
本文研究IATS中青光眼和青光眼疑似者的发病率,并评估在第一年随访中,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的进展。结果发表于【Arch Ophthalmol 2012 Mar】。
方法:共114名年龄1到6个月的婴儿,均患有单侧先天性白内障,随机分配到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接触镜组或人工晶体植入组。
结果:114名患者中,10例(9%)发展为青光眼,4例(4%)发展为青光眼疑似者,在一年的随访中,总共14例(12%)出现青光眼相关不良反应。57例佩戴角膜接触镜的患儿中,5例(9%)出现青光眼相关的不良事件。57例接受晶状体植入的患儿中,9例(16%)出现青光眼相关的不良事件。
患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fetal vasculature,PFV)的患儿出现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的比例比无PFV患儿高3.1倍。手术年龄较小的患儿出现青光眼不良事件比例比大一些的患儿高1.6倍。
结论:不论是否植入人工晶状体,从一年随访来看,现代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手术方法尚无法解决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合并青光眼。年龄小、PFV患者更容易出现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5年后续随访数据可能揭示更多内容。
评论
在确定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患儿复查的频率时,知道他们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非常有用的。这项前瞻性研究报告了患儿出生六个月内单侧白内障摘除术后,青光眼和疑似者(主要为高眼压)的发病率,强化了监测青光眼的重要性。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需要警惕早期青光眼的发展,尤其是手术年龄很小或者有PFV的患儿。
很多回顾性研究表明,这些患者在之后的二十甚至三十年仍然有继发青光眼的风险。IATS的数据如果能持续随访5到10年,将更好地了解风险因素。
更多阅读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PHPV)是由于原始玻璃体及玻璃体血管没有消退,继续增殖所导致的玻璃体先天异常。Reese(1955)首次提出了PHPV这个命名,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病理学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更倾向于用晶体后纤维血管膜持续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tic tunica vasculosalentis,PHTVL)来命名局限于前部玻璃体的病变,而仅将伴有后部玻璃体增生的病变称为PHPV。Goldberg(1997)重新命名PHPV为持续性胎儿血管化(persistentfetal vasculature,PFV),他认为PFV能更好地描述由于胎儿血管未完全退化而导致的诸多临床表现,如晶体后纤维增殖膜、视网膜皱襞、自发性眼底出血等。
——倪颖勤,赵培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5,13(4):185-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