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资讯信息 → 国内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近、现代眼科先贤

http://www.cnophol.com 2018-1-22 10:08:14 中华眼科在线

  高文翰(1882~1968)

  字墨泉,辽宁辽阳人。自幼家贫。刻苦读书,多次取得官费待遇,1911年考入奉天医科大学,1917年毕业留校任眼科医生。1919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进修眼科,1921年回国,在原校任讲师。1927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研究眼科,1928年回校,晋升教授兼副校长。1931年东北沦陷后,学校更名为盛京医科大学,高文翰继任副校长。

  1945年祖国光复后,学校改名为辽宁医学院,任院长。1949年并入中国医科大学。历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儿科系副主任、一级教授。1954起,当选沈阳市和第二届人大代表、辽宁省一、二、三届政协常务委员,1956年列席中国人民政协第二次会议。1963年任辽宁省中国民盟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辽宁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在眼科领域,较早地把

  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等技术引进中国。首创《眼玻璃体内囊虫简易吸出法》,著有《实用眼科学》、《实用眼科手术学》、《实用眼科检查法》等书。

  李清茂(1884~1946)

  原籍广东。1906年毕业于美国Pennsylvania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任眼耳鼻喉科医师,1916年返国,1921年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任眼科医师、襄教授、眼科代理主任,先后共11年。是我国第一位专任眼科教授。最早用中文为国人讲课,培训眼科医生。译有《梅氏眼科学》传世。

  毕华德(1891~1966)

  眼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眼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891年6月13日生于北京市。191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1924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助教,1924—192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进修眼科。1932年创办北平眼科学会并任会长。1925—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襄教授。1950年任中华医学会常任理事,眼科学会主任委员。

  对眼屈光学有特殊的研究,著有《眼屈光学》。他所建立的诊断、处理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所遵循。对沙眼、淋病性眼炎、梅毒性眼炎以及青光眼、白内障等都有深入研究。他是中国第一位将中医眼科学用英语在外文杂志上发表论文以宏扬祖国医学的西医眼科医师。创建中国最早的眼科学会,并创刊《中华眼科杂志》。晚年,曾主编《眼科全书》,遗憾的是只在1965年4月出版了第一卷,后因文革动乱终止。1966年12月31日病逝。

  林文秉(1893~1969)

  浙江宁波人。1915年就读于上海哈佛医学校。翌年,该校解散转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20年毕业,获学院最高荣誉——金钥匙奖,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工作。1925~192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专攻眼科病理学,获眼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50年,受聘为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眼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并任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委员。1937年4月,发起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周诚浒、林文秉任正副会长,学会设于上海。同年七七事变,学会陷于停顿。1947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15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眼科学会恢复,林文秉、陈耀真分别任正副会长。毕生致力于眼科病理学的研究。1952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眼科病理室,为全国各地送来的标本作出病理诊断,还帮助上海兄弟院校建立眼科病理室。1963年编著60万字的《眼科病理解剖学》,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最早发现并描述黑热病、斑疹伤寒、伤寒、痢疾、淋病、梅毒等全身疾病引起的眼部变化,有关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后,引起医界广泛重视。1950年提出新的沙眼分期,揭示沙眼病理的本质,澄清理论上的混乱。

  周诚浒(1896~1978)

  浙江诸暨。12岁时,家境困窘,沿途乞讨至安源煤矿寻父,父故,由父的义兄抚养。后入武昌文化学校、长沙湘雅医学院学习,深得医学院院长、著名医学家颜福庆的器重。毕业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实习,经颜推荐,获洛克菲勒基金,192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眼科。完成学业,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谢绝高薪聘请,回国协助颜福庆创办上海医学院。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上海医学院教授、教务长,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华山医院前身)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会长。抗战期间,避居诸暨湖田、陈蔡等地,免费为平民诊治。抗战胜利后,为创办诸暨医院四处奔走。1947年5月,诸暨医院开设门诊,任院长。建国后,将私人购置的精密眼科仪器与手术器械全部捐赠给国家。历任上海市卫生局眼科总顾问,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亚非眼科学会理事,上海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编我国第一部《眼科名词汇编》,发表《我国北部的沙眼》、《论上海之沙眼》、《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等论著。所撰《眼底病学讲义》,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首创角膜移植先例。

  汤飞凡(1897-1958)

  “沙眼衣原体之父”,医学微生物学家。湖南醴陵人。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14年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21年毕业,获湘雅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协和医院。1926 年被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1929年回国后,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教授、细菌学系主任,1932年后兼任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任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后,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中央防疫实验处生物制品技正、处长,创建昆明卫生防疫处。1947年在世界微生物学会第四次大会上当选为常委。历任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兼主任。195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全国生物制品委员会主任委员。毕生从事病毒的研究。30年代和魏曦共同对支原体进行研究,否定了沙眼细菌病因说;组织研制出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青霉素,创建青霉素生产车间,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他开始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张晓楼合作,后采用鸡卵黄囊分离的第8次试验获得了成功。分离出著名的TE8沙眼病原体。1958年元旦,汤飞凡命助手私下将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冒着失明的危险,在其后40天内坚持不做治疗,眼睛红肿得让人心疼,却收集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彻底解决了70余年关于沙眼病原的争论。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是名符其实的衣原体之父。

  1980年6月,中国眼科学会收到国际眼科防治组织(IOAT)的一封短函:

  因为汤博士在关于沙眼病原研究和鉴定中的杰出贡献,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决定向他颁发沙眼金质奖章。可是IOAT不知道,他们预备推荐申报诺贝尔奖的学者,被以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就在发现沙眼病原体的1958年,拔白旗运动兴起,短短几天时间,他受到各种不应有的批判和侮辱。万念俱灰的他于1958年9月30日凌晨在家中自尽。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获198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有《沙眼病原学研究:接种鸡胚,分离病毒》等论文30多篇。1986年IOAT回信:沙眼金质奖章是授予汤飞凡的,新奖章只刻了一个名字:汤飞凡。1992年,国家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里面终于出现了汤飞凡。

  石增荣(1897-1976)

  1897年9月生,奉天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小学只读几年即辍学,不得不为日本铁路职员当仆人,带孩子。但他聪慧过人,有过目成诵之才。晚上闲暇时便借月光读书。这种好学精神感动了一位日本国人,把他送到日本就读。1914年回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奉天南满医学堂公费生,1920年毕业留校。1923年留学日本,于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专攻眼科。在市川清教授指导下,从事白内障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留学4年,先后发表了《正常人水晶体的理化研究》、《老年眼病患者血液中类脂质含量的研究》、《眼房水和玻璃体内脂肪含量的研究》等14篇论文。 1926年由日本文部省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被接纳为日本眼科学会会员。

  1927年回国,任南满医学堂附属医院眼科医师、吉长铁路医院院长兼眼科主任等职。1928年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眼科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日本人的歧视与排挤,多次拒绝公立医院日籍主事人的高薪聘请,于1931年创建了明明眼科诊所;同时倡导成立哈尔滨眼科研究会。

  石增荣的寡母中年失明。因此,他对贫困的眼病患者极为同情。在开业行医中,以实施普及医疗为办院宗旨,竭尽全力为平民医治眼病。对一些无力就医、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或减免医疗费用,或施以救济,有的收养。有一无家的叶某,治愈眼疾后被留在诊所工作,帮助他建立起家庭,解决了生计问题。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多次派助手到小城镇和农村施诊,尤其注意为中小学生防治眼病。石增荣高超的医术、仁德的医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他和他的明明眼科医院,在东北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逝世后多年,还不时有人慕名来哈尔滨求医。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石增荣参加革命工作,为中国医科大学第二分校附属医院眼科博士。1949年改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此后,停办了私人明明眼科诊所。为扩大盲人治疗范围,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于1949年成功地实施了角膜移植手术。为推广这一先进医术,多次到哈尔滨市内几所大医院和兄弟省、市作示范表演。1953年拍成“角膜移植”科教片,在全国放映。其后又成功地开展了腮腺管移植手术。1954年应邀参加波兰眼科国际学术会议,归国途中到苏联进行参观访问。晚年又攻读俄文,介绍苏联有关青光眼的防治以及巴甫洛夫学说在眼科应用的文章。

  从1950年起,倡导眼科医生到农村去防盲治盲、防治沙眼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经常用白求恩“让病人叩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的话,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和农闲季节,组织防盲医疗队,到广大农村、林区、矿山去,为群众防治眼病。开办各种形式的防盲讲习班,为基层培养眼病防治人员。1958年带领学生,到兰西县开展防盲试点工作。

  同年9月,中央卫生部为推广这一经验,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防治沙眼现场会议。来自全国的眼科专家和各省、市卫生部门的领导干部,到兰西进行了现场参观访问。会议制定了全国防治沙眼规划,《健康报》为此发了社论。1959年,黑龙江省成立了省沙眼防治所,聘石增荣博士为所长。由于他多年的倡导和努力,到国庆十周年前夕,全省各级防盲医疗队在各地累计治疗盲人70万,半数复明,全省沙眼患病率逐年下降。

  在防盲工作中,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认为当时在国内外通用的以视力0.02以下为盲的标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适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极力主张以0.06以下做为标准,这与现行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0.05以下)十分接近。此外,在对盲人的分析统计方法、失明原因的判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从而为在全国制定统一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依据。1964年受全国眼科学会的委托,他编写了《中国眼科全书》的预防眼科篇。

  1972年,石增荣不顾健康状况的恶化和75岁高龄,带领防盲医疗队到尚志县开展工作,并为重建眼病防治所而奔走。1976年,在病重期间,还叮嘱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一定要把防盲工作搞下去。”1976年2月8日病逝于哈尔滨,终年79岁。

  石增荣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连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医学杂志编委。历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会委员、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委员。多次被评为院、校和省、市各级优秀教师、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为了中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解除盲人的疾苦,石增荣博士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誉为我国防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张锡褀(1898~1960)

  福建惠安人,后移居台湾。1925年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26在台湾办光华眼科医院,1930年迂回上海。他行医同时热心教育,把行医所得全部捐助给东南医学院。

  1949年后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成立了安徽医学院,任眼科主任、教授、院长等。经多年努力收集,出版我国人种特点的《眼底病图谱》,为眼科教学带来莫大方便,其后又出版了《眼病图谱》。

  陈耀真(1899-1986)

  广东台山人。自幼受父亲熏陶,勤奋好学。后因父早逝家境贫困,不得不在中学毕业后到香港眼镜店做店员。1921年赴美国波士顿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随后任底特律福特医院实习医师和Wilmer眼科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眼科教授,抗战暴发,率学生内迁成都,任华西、齐鲁、中央大学等校联合大学眼科教授。开办眼科进修班,倡议成立成都眼科学会,并扩建了我国第一所眼耳鼻喉科医院——存仁医院。

  1949年后,先后任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眼科教授;中山大学眼科医院院长、名誉院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委、《眼科学报》名誉主编。还担任《英国眼科杂志》、荷兰《眼科文摘》编委,美国《眼科学时代》杂志咨询编委。

  重视人才培养,教书育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眼科研究生,主编高等院校教材《眼科学》,创办中山眼科中心,为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建立了良好基地,造就出一批眼科优秀医师。他一生勤奋、治学严谨,通晓多国浯言,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蜚声中外,国际视觉和眼科研究会议曾授予“特殊贡献奖”。

  他还刻片钻研古汉语、甲骨文等,查阅了大量我国古籍史书后发现我国古代眼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有的明显早于西方。他所著《中国眼科学史》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他是我国现代眼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1965年起,就把生物物理学、化学专业人才引进到眼病和视觉研究中,以培养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人才。1983年后形成体系,先后有光学物理—眼科、生物化学—眼科、生物学—眼科、生物力学—视觉、无线电工程学—视觉、化工—眼科等结合的人才,使中山眼科中心逐步成为培养这类特殊眼科人才的基地。

  张文山(1901-1982)

  我国知名眼科教授和有造诣的青光眼专家。湖南长沙人。先入湖南湘雅医学院,后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29年毕业。曾任青岛信义医院、重庆中央医院、南京中央医院主治医师。1947-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

  1948年回国,任佛山循道医院眼科主任。1951年后,历任第一军医大学、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教授。对青光眼有研究,是前房角镜检查法在我国应用的引进者。在国内首先将前房角镜检查技术用于临床。在大江南北讲学,培训、推广青光眼前房角镜检查应用技术。参与编写毕华德主编的《眼科全书》第一卷,撰有《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等论文。

  潘作新(1903—1983)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著名眼科专家,一级教授。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留任医师、主治医师。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进修,任研究员。回国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十一中队队长、西北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1947年,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

  建国后,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名誉理事长。

  致力于医、教、科研50余年,对眼部肿瘤、屈光学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最早研究眼病理学者之一。主持的“对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的研究”,获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成果奖。主要论著有《眼内恶性色素瘤眼外蔓延二例》《睫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及睫状体上皮细胞瘤的组织学观察》《虹膜色素瘤》等。

  1948年首创切断睑板校正睑内翻的“潘氏手术”沿用至今。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其眼球被制成教学科研标本,另一角膜移植给了海阳县农民。

  陆南山(1904 - 1988)

  著名中医眼科主任医师, 教授, 我国中医眼科领域里探索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之一。改革开放后曾被评为全国十五位名老中医之一, 上海市十位名老中医之一。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人, 四代从医。青年时秉承先父陆光亮公之传, 一生遵循 "学知不足, 业精于勤" 的古训, 博览群书, 有得则录, 笔耕不辍。1926年起到上海开业行医, 初设诊所于上海虹口。抗日战争开始, 迁址上海南京东路鸿仁里(230弄)5号应诊,以擅治眼疾而闻名全国。陆老一生奉行"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不能解除病人痛苦, 焉能为医?", "病人者, 养身之父母也"。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还在上海仁济医院为患者治疗疑难杂症。

  1954年起受聘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医疗和教学工作。曾任大学教授, 主任医师, 教研组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理事, 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在他六十多年的行医和教育实践中, 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 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等学说, 独具见解。他提倡"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中西医结合, 去芜存菁, 在临床上取得独特的效果。陆老擅长利用西医眼科的检查仪器和生化检查, 充实了中医诊断手段, 促使中医眼科理论与现代化医学相结合。

  他深入研究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等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 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他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二十余篇。著有"眼科临诊录", 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等。其学术思想受到眼科学界的重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为人不贪名, 不贪利。他的一生,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勤勤恳恳地为广大病人与师生服务。不论职务高低, 不论贫穷富贵, 一视同仁。他曾为不少贫穷百姓义诊送药。改革开放后, 他不愿接受专家门诊高报酬, 坚持以普通门诊收费为广大公众服务。

  郭秉宽(1904-1991)

  1904年11月20日生于福建龙岩。1927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 1927~1928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28~1934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是我国杰出的眼科学家、教育家。抗日战争期间发现沙眼和角膜病是当时致盲的重要原因。在沙眼普查的基础上首创以角膜血管翳为早期沙眼的诊断依据。

  1940年代在国内开展和推广角膜移植术。主编国内第一本中文版眼科学教材,并编写中级眼科学以解决中级教学的需要。建国后一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工作,终身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出数以百计的眼科高级专业人才。被美国眼科医生誉为 “中国眼科之父”。

  开拓中国的眼遗传学研究,中国眼遗传学的开拓者之一。提出用优生学预防进行性高度近视眼的可能性。1980年,他招收中国第一批眼遗传学硕士研究生指导完成了“双生子中近视眼的发病率及遗传规律”和“双生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研究论文被第24届世界眼科会议选为大会宣读论文。

  1940年发现早期沙眼病例的上方角膜缘处有早期角膜血管翳。他将8年的研究心得写成论文“初期角膜血管翳—沙眼原发性角膜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发表在1942年的《美国眼科杂志》。这个发现使许多沙眼病理得以早期发现。著有《眼科学》、《中级眼科学》主编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分册》。

  罗宗贤(1905~1974)

  中国眼科学家。1905年11月11日生于湖南浏阳,1974年11月8日卒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0~1941年赴美国进修,历任协和医学院眼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组主任、教授。并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英文编辑、《国外医学·眼科分册》主编等职。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极其重视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眼底病学方面有独特见解,主编的《眼底病学》是国内唯一的大型眼底病学著作。重视培养人才。编审了《眼科学》、毕华德主编《眼科全书》第一卷等著作。

  邹子度(1906-1976)

  直隶(今河北)完县人。满族。1936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贵阳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46年入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1948年回国,任贵阳省立医院院长。

  建国后,历任云南军区陆军医院、昆明军区总医院五官科主任。於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加入中国人民解放軍。任云南軍区医院五官科主任。1955年被国防部授于中校軍銜,后晋升為上校。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協商会议云南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云南省分会秘书长、中华眼科学会云南分会主任、中华眼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他是众多新中国眼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為保卫和建设大西南,為部队的卫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共和国诞生前夜从美国归来的医学博士,被错误地戴上“美国特务”的帽子,"论文集"在抄家时被造反派抄走。连他的英文打字机也被当做发报机抄走。直到1976年,才获许从西南边疆转往北京。曾给徐悲鸿治眼病,70高龄时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在301医院住院化疗期间,还不辞辛劳为该院一位眼患重病的老干部主刀手术。一个月后,该患者复明出院,他却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

  对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的手术、角膜移植以及沙眼的病源、诊断等有较深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是国内最早应用房角切开镜为先天性青光眼作房角切开的眼科医生。撰有《视网膜脱离》、《角膜移植术》、《沙眼的病源》等论文。

  1976年7月3旧因肺癌医治无效,病逝於301医院。终年70岁。

  毛文书(1910-1988)

  四川乐山人。1937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9留学加拿大、美国。1950年10月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院系调整后到中山医学院任教。50多年来为眼科教育、科研和医疗、防盲治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全部精力。1950年代开始带研究生,学生遍布国内外,不少人成为眼科骨干和专家教授。1965年10月,和丈夫陈耀真创办并主持了第一所国内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1983年6月发展为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使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办公室三位一体。传承预防为主的方针,早在1950年代,就深入到农村、山区查盲治盲,多次主持或带队到珠江三角洲、海南岛、西藏、新疆等地查治盲人,并在广东新会建立防盲点。积极推动广东防盲治盲工作,成效卓著。对学生要求严格,她常对学生说:“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每个人好像一滴水,大家团结一起才能汇成江河。”送出许多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国外学习,使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疗、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培养并造就了眼科中心一流的人才。

  吉民生(1912-1989)

  前排左起第三人为吉民生教授

  1930年代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生以沙眼防治为主攻方向,1950年代调至协和医院,依然不辍地研治沙眼。他长期走访农村,发现沙眼并非以公众场合传染为主要途径,而是以家庭接触传染为主的眼病。这一发现,使沙眼的预防难度大为降低,并借此寻找到沙眼防治的正确途径。旧中国沙眼肆虐与贫困落后密切相关,是当时农村致盲的主要眼病。吉民生教授带领同事和学生,一次次下乡调查、手术和培训基层医生,并在实践中发明了一种极其简捷易行的手术方法-切烙法,即用烧红的大头针从皮肤表面烧灼眼睑,使眼睑疤痕形成以矫正倒睫,避免睫毛倒刺伤及角膜,减少沙眼并发症。这一发明,使乡村医生手术治疗沙眼成为可能。

  赵东生(1913-2006)

  江苏镇江人。1934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曾留学奥地利、德国、匈牙利。1939年获奥地利茵士布鲁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江苏医学院教授、上海公济医院眼科主任。建国后,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我国眼底病外科先驱、视网膜脱离手术学奠基人、上海交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创始人、终身教授。由于他在视网膜外科方面获得的卓越成就,在民间享有“东方一只眼”的美誉。1970年把国外的巩膜缩短术改进为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使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愈率提高到88%。1983年提出视网膜脱离有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粘连现象,并可依其程度不同分为三级,从而提高了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水平,并为手术方法的筛选和手术效果的判断提供了依据。主编有《眼科手术学》《赵东生视网膜脱离手术学》等。

  马镇西(1913-1983)

  江苏淮安人。上世纪著名眼科学家。194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江苏省第二医院眼科主任。1950年起受聘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河南医学院教授,并于1962年继北京眼科研究所之后,在中原大地建立我国第二个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并任所长、研究员直至辞世。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生致力于沙眼和角膜病的治疗和研究。培养和造就了我国一大批角膜与外眼病的高水平眼科医生。1962年研制成抗沙眼新药酞丁胺;1972年主持研究环胞苷的抗单疱病毒作用,其眼科临床应用早于国外,大大提高了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水平。在国内最早实施设立眼科亚专业,开我国现代眼科临床亚专业之先河。在所内建立眼科专业图书馆,眼科藏书在国内首屈一指,对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功莫大焉。创办《角膜病杂志》和《眼科研究》。是河南省乃至中原地区的现代眼科奠基人。

  缪天荣(1914-2005)

  浙江瑞安人。对数视力表”和“五分记录法发明人,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起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1953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长期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和模型眼》等。缪天荣是我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1959年研制出的对数视力表,达到国际水平。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其《对数视力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对数视力表》在第25届国际眼科大会(罗马)宣读,引起轰动。1990年《标准对数视力表》被制定为国家标准(GB11533-89),并在全国实施。1976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办眼科光学研究室,1978年招收首批该专业研究生,其中多人成为我国视光学骨干。他设计的“对数视力表”与“五分记录法”,以符合人眼生理规律,以视角的对数值记录视力,既具备了视力检查的科学性,也使检查结果的记录和统计更为方便实用。他还是国产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的首位研发者。

  张晓楼(1914-1990)

  河北正定人。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务主任。1954-1985年任副院长,兼任北京眼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协和医院眼科教授;首都医学院眼科教授。1985年任北京同仁医院技术顾问。以研究和防治沙眼为己任,曾协助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分离到沙眼病原体。1981年,国际防治沙眼组织授予汤飞凡防治沙眼金质奖章。他首先将利福平用于临床治疗沙眼,取得良好疗效。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眼保健工作。筹建了我国第一座眼科研究所,长期担任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和《国外医学(眼科分册)》总编辑。1979年,他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国际防盲组织咨询委员。生前在“死后捐献角膜”的志愿书上第一个签上自己的名字──去世以后,成为同仁眼库的首位捐献者,角膜被移植给两位普通工人。

  俞徳葆(?-1980)

  193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同济大学,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进修眼科。1952年8月,担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著有《眼科学大要》,对角膜移植、急性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剥离的治疗均有很深的造诣。在俞德葆主任的带领下,自制白内障囊内摘除手术镊,白内障囊内、囊外手术处于当时国内先进水平;自制前房角镜,在国内首先开展前房角镜下房角切开术,并提供自制前房角切开镜协助国内同行开展前房角切开术。在国内较早开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和异种异体角膜移植实验: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将心电图机进行改装,开展眼电生理检查,应用于临床;自制倒睫矫正手术钳,一直延用至今。“文革”期间俞德葆主任受到不公正对待,1980年逝世。

  孙桂毓(1915—1980)

  1943年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毕业。曾在成都、上海、南京等地任眼科医师,1949年在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眼科研究院从事研究。1951年归国。从1952年起在山东医学院任眼科教授,附属医院副院长等职。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山东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屈光学概论》。

  蔡用舒(1916-2000)

  湖南益阳人。1935年入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眼科助教、讲师、代主任,1949年留学美国曾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员,新泽西州Somesset医院住院医师。西弗吉尼亚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1956年毅然回国,任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副教授,教授,副主任,主任。1984年加入专家组。是首批获国家特殊津贴和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津贴的人员。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解放军眼科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眼科学会副主任,《眼科研究》、《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杂志》编委,顾问等。曾对地震性眼底压挤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型,撰写科学论文进行了国际交流。指导研究的有关眼外伤的一流实验和病理学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译有《培顿眼科手术学》,主编《创伤眼眼科学》。

  方谦逊(1919-2004)

  祖籍福建惠安,191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吡叻州。1939年,在当地高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获得英国剑桥中学的毕业证书。1940年8月只身回国学医,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预科。1941年辗转就读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勤工俭学。1947年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并以优异成绩应聘留校,在眼科行医执教。从1954年历任眼科教研室主任20多年,1982年出访加拿大和美国。曾任华西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原华西协合大学存仁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医术精湛,且对光、电、生物医学等领域涉猎广泛并颇有成就。1983年以来,主持视光学、眼底病、眼肿瘤、青光眼、眼损伤等研究课题,多数具国际或国内学术水准。在近60年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历程中,不舍昼夜,精益求精,勤勤恳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育英才;对青年学子的人品、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以身作则、春风化雨,为华西和我国的眼科和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2004年,方谦逊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倪逴(1921-2001)

  1921年出生于安徽阜阳,195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自1952年起,先后在上海中山医院眼科和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和眼病理研究,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1982-1983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眼病理室学术交流一年。曾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讲学,是我国杰出的眼病理学家。强调眼病理为临床服务,看片深入细致,对疑难病例亲自观察临床病人,结合临床反复读片并作病例随访。注重眼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提高患者诊疗水平。曾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医学编委。曾参与《肿瘤学》、《实用外科病理学》等专著的编写;对眼肿瘤病理有较深入的研究和很深的造诣。著有《眼的应用解剖学》、《眼的病理解剖基础与临床》等专著。

  赫雨时(1922-1981)

  1922年2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45年辽宁医学院毕业,曾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天津眼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81年逝世。毕生致力于眼科学的临床和研究,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眼科专家。对眼科学,特别是对斜视与弱视学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斜视与弱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完成了数项眼科课题研究,其中“麻痹性斜视的外科治疗”课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63年出版了《临床眼肌学》一书,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斜视与双眼视的专著。总结20多年的实践经验,完成专著《斜视》,获天津市科技著作二等奖。1972年组织编写并完成《临床眼科实践》一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 朱志忠 王历阳 陆道平 袁慧丽)

(来源:39健康博客) (责编:cnophol)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眼科先贤,中华眼科在线)的信息
      热门图文

    亚洲人如何成就勾魂摄

    揭开双眼皮手术的三大

    双眼皮手术后如何快速

    戴假睫毛好看却伤眼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39健康网眼病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医脉通眼科新浪厦门健康合肥爱尔眼科一心医药集团重庆桐君阁湖北眼科网武汉眼科医院
    天津眼科医院武汉民生耳鼻喉医院中国近视网中国卫生人才网39五官科爱尔英智眼科康华眼科网久久眼科网阿里医药眼科网山水画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武汉五景药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