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许从星是定远县张桥镇人,因患肺癌住进了县总医院。 “病两三年了,以前都是去上海、北京治疗,花费高,异地报销比例又低,家庭经济实在是难承担。 ”回到家乡住院,看病明显便宜了许多,“住院一个多月,也就花了四千多。 ”让他满意的,还有良好的就医环境,“以前医院是又脏又乱,条件差得不得了,自打搬到新大楼,环境大大改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也好。 ”
肿瘤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严璟说,医改释放了群众的就医需求,原先在家“闷”着的农村病人“走”出来了,“以前人们不愿意上医院,小病自愈、大病死扛,扛不住了才来。如今,身体一有不舒服,都会第一时间找医生就诊。 ”
“在延伸至村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础上,2012年底,我省县级医院改革全面铺开,144所县级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时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使基层百姓得到实惠,县级医院服务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省卫生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谢瑞瑾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县级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7.41%,出院人次增长7.73%,次均门急诊药品费、次均住院药品费分别下降11.8%和13.06%,患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两升两降”之间,透露出县级医疗机构“恢复健康”、平稳运行的积极信号。
百姓受益的背后,是政府财政的大力度投入。 2010年至2012年,全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总量高达88亿元,年均增长32.4%。今年上半年,全省县级财政对县级医院的投入新增1.4亿元,同比增长44%。2013年,省级财政在中央投入6300万元基础上,又新增投入1.87亿元用于补助药品零差率。 “按照‘填平补齐’原则,通过分期分批新、改、扩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2009年以来,全省共投入48.6亿元对96所县级医院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又先后投入4亿元组织实施了县医院能力建设、儿科建设、急救建设和远程医学会诊等项目。 ”省卫生厅医政处副处长吴振宇说。项目实施中,对阜阳、宿州、亳州、六安等人口众多、基础差、医疗资源尤为短缺的地区给予倾斜,着力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
药品零差率销售,虽然使药品收入明显少了,但医院总体业务收入却保持增长势头。今年上半年,全省144家县级医院总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7.8%,收入增加的共116家,减少的仅28家。 “医改后,医院要靠提高技术水平才能立足,这让我们有了提升服务的内生动力。 ”定远县总医院院长陈必如说。
针对县级医院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我省大力推进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设计也尤其强调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强调通过“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来鼓励医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我省每年都会对300名县级医院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每年组织200名县级医院骨干医师赴三级医院进修一年,并组织县级医院管理人员和康复、检验等技术人员分别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安排33所城市三级医院对91所县级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传染和急救等薄弱领域得到了重点加强。 ”吴振宇说。
至此,我省医改已覆盖全省65%的医疗卫生资源,惠及数千万城乡百姓。到2015年,将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下一步,还将尽快启动省市两级公立医院改革,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省医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王慧慧)
·记者点评·
医改被称为世界难题,牵扯多方利益,触碰各种矛盾,阻力与波折是应有之义。但实践证明,只要把握“群众利益至上”的首要原则,努力让“顶层设计”与现实情况、基层需求相匹配,改革完全可以做到平稳推进。体现受益群体最大化,稳妥把握改革节奏、凝聚强大支持力量,这是医改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