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两则消息受到社会关注:一是四川省绵阳市司法鉴定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医疗纠纷专项鉴定规则”,二是辽宁省辽阳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公开招聘文员,户口不限。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医疗纠纷案件频发,医患关系紧张,承担救死扶伤职责的白衣天使不时成为暴力伤害的对象,如何调整医患关系,让患者与医生好好说话,成为医疗改革的一个难点。
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挤破头
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倪宏涛认为,一些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医疗纠纷鉴定规则,以及地方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招聘人员,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据分析,由于我国分级转诊制度不完善,加之人们看病习惯往大医院跑,客观上加剧了“看病难”现象。而优质医疗资源有限的公立医院,很容易成为人们情绪的“发泄口”。
“大医院普遍人满为患,患者觉得排队等待时间长,诊治时间短,极易产生情绪烦躁。”一名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由于收治危重病人较多,大医院医患冲突事件发生频率也远高于一般小医院,而手术科室、急诊科室更是医患冲突的高发地,儿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也已成为国内医患矛盾激化的“重灾区”。
湖南省卫计委医政处处长高纪平说,80%的患者分布在农村,而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普通疾病患者纷纷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挤破头,小医院空荡荡。”
今年以来,湖南省长沙、湘潭、岳阳等地接连发生暴力伤害医务人员、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事件,社会反响强烈。因此,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人身财产安全成了当务之急。
服务参差不齐,医患各有苦衷
记者在一些医院采访了解到,部分患者对医疗质量颇为不满。“挂号排队花1小时,各项检查花1小时,最后与医生沟通不到3分钟。”一位刚去长沙一家三甲医院乳腺科看病的市民说。
“医生一般每周看两天门诊,普通门诊挂号费5元,副主任医师门诊费7元,主任医师门诊费10元,专家挂号费20元至50元。”一位医生则告诉记者,专家坐诊时每天要看几十个病人,多的时候接待上百名患者,忙得连病人都看不过来,哪有时间沟通?
医院方面反映,医护人员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而心力交瘁,在面对患者时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或多或少有影响。
“大医院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一些本来就缺乏医生的儿科、耳鼻喉科等,面对不断涌入的病人,医生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湖南省儿童医院医生王希勇说。
记者在医院采访了解到,为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一些医生要求患者全面检查,以检验单、心脑电图等来记录医疗过程,进行“防御性医疗”。但是,患者对这种行为持怀疑态度,认为医生为了挣钱故意要求做各种检查。
业内人士指出,医务工作者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对于患者的关怀度降低,再加上个别医护人员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有收红包等违规行为,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导致医患关系的情感距离越来越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患纠纷的发生概率。
增加医疗投入,分散医疗风险
倪宏涛等分析人士认为,要缓解目前紧绷的医患关系,首先要增加医疗经费投入,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等。
专家建议,除了各级财政增加投入以外,还需要大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对民营资本予以优惠,以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
美国匹兹堡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外科系主任比利尔建议,医院应该重视病人和家属的反馈意见,通过寄信、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询问病人的就医感受,获取病人的意见,据此改善医疗服务。对于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安排,院方可以设计标准化的预约、治疗、随访模式,以保证医院的医疗质量。
湖南省律师协会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凡林律师表示,医学是一门缺陷科学,不可能完美无缺,发生医疗事故一定意义上难以避免,这就需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医院的赔偿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患者及其家属在遭遇医疗事故时获得合理的赔偿。
曾凡林说,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医疗保险制度,待运行机制成熟以后再向全国推广。
专家指出,我国医疗纠纷调处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患者和家属对医疗事故鉴定机制不够信任,以致不少医疗纠纷演变为“伤医”或“袭医”事件。从长远来看,要把医疗纠纷的调处纳入法治轨道,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司法机制化解医患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