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所谓的控销模式真那么容易通过学习来复制成功,不知当下早应有至少100家修正和葵花了。
现在热议的所谓控销,笔者不知与2000年开始因市场窜货冲击而釆用的控制价格(供货价/零售价),渠道(发货商业),终端(药店)有什么实质不同?当时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三控”。
控销是在要求产品空间巨大,能实施层层发包或有大量自建队伍的条件下才能实施的。在笔者印象中,控销模式的先行者即不是修正,也不是葵花,而是已死掉的四川蜀中。而四川蜀中大规模在地州实施层层履盖的策略,其实其又是跟更早的三株口服液学的。这样追本溯源下来,各位该清楚了吧。
控销,对空间的要求其实比临床处方产品更高,对市场操盘能力的比临床要求也并不比简单,否则这么容易做,多少企业早转型了,那大家何必现在还在临床处方药市场上苦苦挣扎呢?若所谓的控销模式真那么容易通过学习来复制成功,不知当下早应有至少100家修正和葵花了。
临床处方药企开辟第二终端做点药店可以,但指望控销成为临床失守后的救命稻草,就有点夸张了。
市场上所谓成功模式,从来没法学习更不可能复制,其实质就是快鱼吃慢鱼,大鱼吃小鱼,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
放弃自己本擅长的领域,而在其它领域妄想一夜称大,得先准备好交高昂的学费。你有见过耗子跟猫学习抓老鼠的吗?把控销作为砍入第三终端的大刀,更是无从谈起,让人哭笑不得。
医药圈并不大,当面对太多自己听不明白的概念时,笔者建议最直观的学习方法就是亲自到其终端去实地走访,细细梳理其流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当下立即就明白了,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或在会议室里听报告。
当下临床处方药市场确实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打压,但这都是在医改新政实施初期必经的过程。只要有患者存在,医院处方销售就永远不会消失,更别说在人口基数如此之大的中国。
医药行业在国内作为朝阳行业可说才起萍浮之末,明天仍是朝阳一片,以其仓促跨入陌生的领域以期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不如直面、接受、解决。当面对压力时,我们更需要做的,只是拿出更多勇气,把工作做得更细。除此外,没有比这更管用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