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时尚频道 → 眼部妆容 → 眼妆搭配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眼线“混搭” 放电指数急上升

http://www.cnophol.com 2009-8-20 16:34:08 中华眼科在线

  

  眼线笔是最常见,也最容易使用的眼线工具;眼线膏或眼线液则拥有利落的线条和极强的表现力,无论是在色泽还是妆效的持久度上,都是最强的产品;眼线粉的产品较少,但十分好用,当然你可以用眼影粉来代替。它给予了你很大的发挥空间,让你可以通过色彩的重叠或下笔的力度来控制眼线的浓淡,调整眼睛的整体轮廓。
 
  当它们混搭 ,眼线膏或眼线液可以弥补眼线粉在色彩表现上的缺憾;眼线笔又填补了用眼线膏或眼线液难以画到的细节位置;而眼线粉则填补了两者在整体变化上的不足。三种质地的眼线工具取长补短,将女人的电眼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支 睫毛根下部

  准 备

  无论何时,基础都是最重要的,眼妆也不例外。在描画眼线前,应该无用粉底 在脸部和眼部均匀地打底,然后在上完腮红后再画眼影。用高光粉在颧骨上方打高光。之后用绿色眼影在眼睛周围塑造出立体的阴影效果。最后将棕色粉涂在绿色粉之上,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眉目传情的三支笔

  第1条眼线是画在睫毛根下部的,所以第1支笔要选用柔软的黑色眼线笔。因为柔软的笔芯只要轻轻一扫,就会有黑色的粉末粘在睫毛内侧,不仅看起来自然,而且不会伤害到睫毛和眼睛。另外,由于睫毛根部的线条平时不会显露出来,所以用黑色眼线加重的话,会让黑眼球看起来更大、更有神。

  第二支 睫毛根上部

  第2条眼线描画在睫毛根的上部,因为这个位置平时也不突出,所以依然要用纯黑的眼线来加重。当然,除了柔软的眼线笔,你也可以选择眼线膏或眼线液。眼线膏或眼线液的色彩更饱满,质感表现力也更强,只要用小刷子轻扫即可。不太熟练的你可以用手指向上拉拽上眼皮,这样就更容易上色了。

  第三支 上一条眼线之上

  第3条眼线画在比第2条眼线高一点的位置。因为其位置醒目,所以可以用冰蓝色。这种色彩和眼影的绿色也很搭配,使人在柔美中透着一点知性的冷艳。画眼线时,眼睛微闭,在睫毛上方的眼皮处画一条细线。注意这条眼线必须要细且连贯,如果不小心画粗了,要用棉棒重新修整。

  收尾

  卷曲而浓密的睫毛是眼睛最好的点缀。为了塑造这样的电眼睫毛,你需要先将睫毛夹卷,然后从睫毛根部开始刷睫毛膏 。可以刷一遍夹一次睫毛,重复几次就可以打造出迷人的电眼睫毛了。另外,虽然睫毛膏涂得越厚看起来越浓密,但过于厚重则显得不自然,因此,应将其控制在一张名片的厚度。

  眼影颜色越浅越安全

  对于中国女性来说,国际上流行的灿金色、鲜艳的蓝色、银色等色彩并不太适合。它们会令眼睛显得很肿,使肤色显得晦暗,另外,有的人皮肤非常敏感,因此应尽量选用浅颜色的眼影,因为眼影颜色越浅,含色素越少,也就越安全。在涂眼影之前,可先在眼周涂抹上抗敏感的眼霜 ,尽量让色素不直接接触肌肤。

  初学者可选择铅笔式眼线笔练习。

  有些产品的笔芯较硬不易显色,可以通过少量多次上色,这样更容易控制。戴隐形眼镜的人可以选择软芯眼线笔,以减轻眼皮拉动造成隐形眼镜移动;戴眼镜的人则可以选择液状的眼线产品,因为此类产品线条清晰,不容易因为戴眼镜的雾气晕开。

  来源:互联网

(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化妆,彩妆,眼线,睫毛)的信息
      热门图文

    让30岁女人轻松远离“

    一分钟和熊猫眼说拜拜

    林志玲教你拯救"绝望黑

    养出“媚眼”的七种对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保健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浙江眼科网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