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时尚频道 → 眼部美容 → 美目贴士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消除黑眼圈小编出妙招

http://www.cnophol.com 2009-12-2 10:04:26 中华眼科在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美丽的女孩子再加上一双明眸, 眼周肌肤是很脆弱的,熬下夜第二天就变成“熊猫眼”了。那么,怎么才能有效的祛除黑眼圈呢?

  【形成黑眼圈的原因】

  1.遗传体质:

  患者的眼轮匝肌先天性就较肥厚,或是眼皮肤的色素,先天体质就比邻近部位的皮肤色素深暗而量也多,所以显现出暗灰色眼。

  2.化妆品的色素颗粒渗透:

  常用化妆品者,可能有某些深色的化妆品微粒渗透到眼皮内。久之,则呈现黑眼圈。

  3.过度疲劳:

  当过度疲劳且休息不足时,由于自主神经失调,血管血流循环不畅,引起眼轮匝肌及眼睑皮肤的静脉血流郁塞。因为静脉血的颜色较暗,所以呈现在眼皮的就是暗灰色的眼圈。

  4.静脉曲张:

  眼窝或眼睑的静脉瘤或静脉曲张,以及眼睑长期水肿,也会引起静脉血郁塞。

  5.外伤:

  眼窝或眼睑的挫伤,会引起皮下出血,而形成黑眼圈的外观。

  【如何消除恼人的黑眼圈】

  消除或减少黑眼圈的程度,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1.由于眼窝或眼睑的静脤瘤或静脉曲张所引起的黑眼,可考虑手术矫治。

  2.由于化妆品微粒渗透所引起者,则停用化妆品,或考虑改用其它品质较佳之化妆品。充分的睡眠及休息,可改善由于过度疲劳所引起的黑眼圈热敷、按摩,可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减少静脉郁血。演戏或拍照时,可调整头部姿势,或借助灯光投射角度来遮盖。

  3.由于遗传体质所引起者,则淡然处置,或考虑以化妆品来补救。

  要消除黑眼圈,得抓紧时间从以下措施入手:

  1.补肾:

  肾阴不足者用六味地黄丸,杭菊地黄丸之类:肾阳不足者宜温补,用桂附地黄丸之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补充维生素A:

  芝麻、花生、黄豆、胡萝卜、鸡肝、猪肝等食物含大量的维生素A,有助于消除黑眼圈。

  3.生活规律化:

  少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酒、多运动,节制性生活,保养精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4.按摩:

  按摩眼周穴位如攒竹、晴明、四白等,可以起到舒通经络,宣通气血,调节眼肌的作用,并加强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消除肌肉组织的疲劳,促进黑眼圈消散。

  5.温热敷解压

  虽然市面上贩售不少冰凉眼枕,但医师分析,要能真正解除疲劳、酸胀不适,温热敷才有效。这就如同泡澡能带走整天劳累的原理一样。

  6.转换眼部焦距

  简单来说,就是别让眼睛停留同个动作太久,以免疲乏。当你紧盯电脑约20分钟,适时改看远方5分钟,让眼睫状肌有调整放松的空闲。

  7.进行眼部穴道按摩

  沿着眼眶骨周围按摩,就像热敷般能放松眼周肌肉。从内侧眼角 (靠近鼻骨) 的睛明穴、内侧眉尖的攒竹穴、眼骨窝 中心点的承泣穴、眉尾的丝竹空穴、眼尾的朣子胶穴,顺时钟在各穴位上轻压、放松 (轻压数回,可刺激血液循环,提高眼周供氧量,有助改善疲劳)。

  8.饮用悦目茶饮

  当成日常饮水,中医师建议,10克的菊花加上10克枸杞子泡来喝,有助改善视力不佳。若伴随情绪不佳、胸闷,可多添加玫瑰。假使眼睛涩痛、还有便秘、口干舌燥,则不妨再多搭配适量决明子饮用。

 


    来源:互联网

(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科,眼睛,过度疲劳,眼部干纹,黑眼圈)的信息
      热门图文

    如何做双眼皮手术更自

    干燥冬季教你如何抵抗

    我的冬季眼周护理心得

    眼睛永远保持20岁的秘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全球医院网保健
    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卫生法制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