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J.泽尔宾.韦尔斯认为,在近目标上持续用眼,引起眼球内膜的充血是导致近视眼发生的主要原因。看近目标时,视线需要高度集中,这将引起血液的聚集,引起眼球内膜的充血。弯腰的体位使这种情况加重,有些职业通常需要这个动作。他说,对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长期持续充血和眼内液体压力的增加,必然导致眼球后极部的扩张。
1895年,查默斯·普伦蒂斯写道,做近工作时需要更多的神经支配用于调节和集合,进而引起眼组织的损害。近视眼是支配眼球各部分新陈代谢的神经综合紊乱的结果,特别是巩膜层。巩膜层和眼球其他部分营养的紊乱,导致它们变软,支撑的机械强度减弱,加上眼球外直肌的压力,导致眼球延长,于是发生了结构性近视眼。
1897年,S.D.里斯利(S.D.Risley)对美国费城学校里的儿童仔细调查和研究后发现,在儿童眼球发育的早期阶段,或多或少存在调节痉挛,损伤眼球外膜,引起视神经、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严重充血。主观症状和眼内充血程度一致,休息时缓解,当再次做近工作时又重新出现。近视眼的程度持续稳定的进展,伴随某些眼内的病理性变化,这种变化又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稳定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近视眼的发生。
长期的近聚焦如何最终导致永久性结构性近视眼发生的理论,由英国验光师拉斯马森在1956年提出:晶状体不能从高度凸起的状态恢复,可能产生对虹膜和前房角的压力。这种压力减少淋巴液的流动,导致整个眼球的稍微肿胀,促使眼球变长引起结构性近视眼。
1981年,在弗朗西斯·杨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值得注意。在这些试验中,猴子被放在半透明的罩子里,只能看到近处的物体。结果,两只健康而年轻的猴子全都发生了明显的近视眼。试验证明,眼在调节时,玻璃体腔的压力稍微增加6毫米汞柱,同时伴有前房压力的增加。调节越强,压力越大。玻璃体腔压力长期增高引起眼球后部的延长。换句话说,长期过度的调节,在晶状体变厚的作用下,不到一年时间,玻璃体腔的压力就增加了。晶状体的作用是暂时的,而眼球外壳延长的变化是永久性的。
有一个研究显示,成年人在纺织厂做近工作数月或数年后,他们的平均眼球轴长增加而导致后天性近视眼的发生。因此,也有人认为,眼球的轴长增加是对晶状体屈光力增加的一种代偿。
1995年,伊利达·拉维德拉等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时基因给了我们一双好眼球,但比较成熟的只有眼球的前部,而眼球的后部大部分没有发育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婴儿看起来有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两岁时婴儿的角膜达到成人大小。因此,视觉的外环境影响眼球后部的生长,直到眼球发育达到光学的完整性。出生后,如果眼球发育超过正常,眼球轴过长,就成为近视眼,如果眼球发育不够,则成为远视眼。只有眼球的发育恰到好处,才能成为正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