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方法有三类六种:角膜手术三种、晶状体手术两种和巩膜手术一种,但每种手术都存在风险。
角膜手术:临床应用效果与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层生物透镜,屈折光线的能力占眼球整体屈折力的2/3,其弯曲程度的微小变化可明显改变整个眼球的屈光度,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人们会首先或更多地考虑通过改变角膜形状来矫正眼睛的屈光状态。
角膜放射状切开术:1953年日本的佐藤教授首先提出在角膜面做放射状切口,改变角膜弯曲程度以矫正近视。由于很多病例的角膜内皮受到严重损伤,其教训居多。20多年后,经改良只在角膜前表面切开,这种手术在前苏联及美国广泛开展,也一度风靡我国,但由于其对手术操作技巧、切口深度、长度选择等要求很高,术中风险较大且效果不稳定等因素,逐渐淡出视光矫治舞台,当然目前仍有人开展此类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1991年正式用于临床,通过计算机控制激光束将角膜表面切削成预定形状,如同将角膜制成一只凹透镜或凸透镜,用以矫正近视或远视。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中低度数(600度以下)效果较好。但存在术后眼部疼痛、度数反弹、角膜浑浊等问题。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先用精密的微型角膜刀切下适当面积的角膜表层片,再对下面的基质层进行激光切削塑形,最后将角膜片复位。适用于中高度或超高度(600~1500度)近视患者。手术预测性、准确性较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操作技术复杂,同时存在矫正不足或过量、角膜散光、度数反弹等问题,甚至可能出现视网膜剥离、眼底出血、青光眼、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PRK和LASIK手术主要适用于年龄在18-50岁之间、屈光度稳定两年以上、身体健康、无急慢性眼病的屈光不正患者,术前应做一系列的眼科检查以排除其他眼疾,术后应定期点药、复查,以利于角膜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