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眼的空间分辨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眼的光学因素(成像质量),另一是视网膜至视中枢信息的传递加工(非光学因素)。提高人眼的成像质量,目前主要是通过配戴球面眼镜、角膜屈光手术、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方法,但一般只能矫正低阶像差,并有可能产生新的像差,而不能矫正高阶像差。实际上,人眼几乎都有高阶像差,主要包括:色像差、放大的色分散、球面像差、周边像差、弥散光环等。
因此,即使在正视眼,视网膜上的成像也是不清晰的,由此可见,人眼视网膜的像质与视网膜的视觉潜能极不匹配,限制了视锐度的提高。对于非光学因素,视网膜至视中枢信息的正常传递加工是视觉发育的前提,这一点在许多动物实验得到验证,这一信息加工传递通道的建立,有赖于视网膜上有清晰的成像,形成的视觉冲动传入视中枢后,会发出反馈信息,反过来刺激视通道上各级神经元的功能发育,从而获得更好的视锐度,人类超过12岁后,这种发育就定型了,由于人眼屈光系统存在像差,使大部分人12岁前视网膜成像的清晰度不足以刺激视力发育到1. 5以上,处于某种程度的相对性弱视状态。
来源:爱眼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