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两口子一年前喜添男丁,夫妻俩为了这宝贝儿子倾注了不少的心血。虽说早产两个月,但孩子还是被养得白白胖胖,招人喜欢。但不知为什么,这孩子总有点不对劲。都快一岁半了,还不会辨认爸爸妈妈,不会抓玩具,但却经常用手抓眼睛。这些异常的现象开始并没有引起夫妇俩的注意。直到最近,他们发现宝宝的眼睛里长出了两个白点,夫妇俩这才感觉事情不妙,赶紧抱上宝宝去了医院。在给宝宝测试视力时,医生发现宝宝的眼睛左右摆动,不能注视物体,眼底检查和超声波探察发现宝宝两眼内各有一处异常病变。医生还从他们夫妇处了解到:宝宝是个早产儿,体重不足1500克,又遇难产,经过吸氧并在温箱内抢救10天才转危为安。根据这些情况,医生肯定地说:"你们的孩子患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今后很可能会看不见东西。"这句话犹如五雷轰顶,吓懵了林先生两口子。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高收入国家儿童致盲的首位原因。这一问题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已经相当重视,但让人遗憾的是,尚有不少初为人父为人母的年轻夫妻对新生儿眼疾认识不足,不注意早期观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主任赵培泉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为了进一步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原因等问题,记者采访了赵教授,请他指导新生儿的父母如何预防宝宝发生眼疾。
早产儿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为什么早产儿易发生视网膜病变呢?
赵教授解释说,正常眼睛是一个球形结构。眼球壁的最内层为视网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物体的感光层,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容易出现病变,即在玻璃体内异常增殖。这种异常结构一方面阻止了光线到达视网膜,影响了玻璃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增殖组织会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的脱离,导致患儿失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一般在妈妈怀孕后38周出生,此时眼睛内各种结构已基本发育成熟。早产儿则不然,出生时视网膜没有发育成熟,出生后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上述变化。所以,这种病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这也是引起新生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吸氧也是危险因素之一,氧气本身是并没有毒性的,主要是新生儿身体对高浓度氧气的过度反应。新生儿身体发育不完善,缺氧、低氧时,血管会像藤蔓一样向四周生长。当外界给予充足的氧气时,血管就"懒"得生长。一旦停氧,视网膜血管则过度增生,导致视网膜增殖性病变而失明。但是吸氧的早产儿不一定都会发生眼底病变,即使视网膜血管有损伤,在早期还是可以自愈。疾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给氧标准掌握不好,氧气浓度过高、时间过长才会诱发视网膜病变。因此只要按照标准给氧,新生的宝宝也不会遭遇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五期:
赵教授介绍,依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进程,主要分为五期:
第1、2期为观察期,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尚未发育成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视网膜周边血管停止生长,视网膜有血管区和无血管区形成一条分界线。随着病情发展,分界线变宽,变厚,可形成嵴。终止于该嵴的动脉、静脉迂曲扩张。该期部分患儿可以自发消退,部分进入第3期,同时少部分患儿在该期需要治疗。
第3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期,这段时间很短,在医学上称为窗口期。如果在此时期内使用激光进行治疗,预防新生血管形成,或使新生血管消退,疗效较好。约有20%-25%的患儿,病情继续发展,进入第4、5期。
第4、5期: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机化膜形成,可引起视网膜脱离。重症者视网膜全部脱离,整个玻璃体充满白色机化组织,直达晶状体后,形成"白瞳",视力完全丧失,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做玻璃体切割或巩膜环扎,部分患者可维持一定视力,但预后较差。
如何尽早发现宝宝的眼疾呢?
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呢?一般地说,新生儿眼睛一出生就有感光功能;2个月时,可以协调地注视物体,眼球可随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90°;3个月时出现手眼协调,会用手去抓跌落的物体,并开始认识母亲和熟悉的物品;6个月时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1岁时可以注视3米远的物体,能区别物体形状,开始喜爱看图画。父母要随时注意孩子生长发育期间的视力变化,如在相应的阶段里达不到上述视力标准时就应引起警惕,尽早求医。
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在2004年卫生部还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对有发病危险的新生儿,如同时有胎龄不足38周或者体重低于2000克,并且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新生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胎龄大于32周或出生重在1500~20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四个星期检查。胎龄大于28周或体重在700~15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二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胎龄小于28周或体重小于700克,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进行初步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上述检查要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检查中一旦发现有病变,应及时进行治疗,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避免悲剧的发生。
同时对早产儿吸氧的指正及用法、用量都做了相关的规定。以此避免因为吸氧不当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目前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在上文也已提及。而赵教授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小儿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的医生之一。
一、病变区视网膜的光凝及冷凝。
二、巩膜扣带术。
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开窗式玻璃体切除术、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以及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
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致盲重在定期随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发现,可以进行视网膜激光或冷冻手术,许多病变可以消退。但是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疾病进入晚期,患儿丧失了手术机会,最终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留下终生遗憾。
专家简介:赵培泉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年委员。尤其擅长成人及小儿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治: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出血、眼内感染及眼外伤等。尤其专长复杂性眼底疾病显微手术,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和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联合手术。1998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国内极少数开展小儿视网膜病变手术治疗的医生之一。
来源:眼科时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