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睑腺炎
又称麦粒肿,俗称“偷针眼”。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睑腺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内麦粒肿及外麦粒肿。 内麦粒肿是指睑板腺的发炎,外麦粒肿则是睫毛毛囊或其附近的皮脂腺的发炎。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并能摸到硬块,压痛剧烈,眦角部的麦粒肿还可引起邻近球结膜高度水肿。以后硬结逐渐变软,化脓。一般在3~5日后,脓肿成熟,外麦粒肿在皮肤面可呈现黄色脓头,而内麦粒肿则在睑结膜面出现,溃破排脓后,疼痛立即缓解,红肿逐渐消退。婴幼儿患者症状较严重,表现为整个眼脸肿胀,不能睁眼,甚至波及面颊部,还可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以及全身发热等反应,甚至可致睑脓肿或睑蜂窝织炎。 治疗时,可局部热敷,结膜囊内涂抗生素眼膏。炎症较轻者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全身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如儿童患者或已有全身发热症状者则需应用抗生素药物。少数重症患者可肌内注射青霉素或口服土霉素等。脓肿成熟出现黄色脓头时,可切开排脓,但切不可挤压局部,因为眼睑血管丰富,与眶部、面部和颅内静脉有广泛交通,挤压后细菌可能进入血液而扩散,甚至引起海绵窦栓塞、败血症等。
7、眼睑蜂窝织炎
是指眼睑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麦位肿或泪囊周围炎扩散之后,也可以是额面部蜂窝织炎的一部分或眼睑创伤后的继发性感染。 最初眼睑局部皮肤红、肿、痛,按之发硬,如有脓肿形成,则可出现波动感,炎症严重时,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 眼睑蜂窝织炎必须迅速积极治疗。局部热敷,全身治疗可大剂量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或口服红霉素等,必要时可静脉滴注适当的抗生素。如脓肿形成伴有波动感,则需切开引流。预防上应注意切不可任意用手挤压睑部疮疖,以免引起血行播散。积极治疗急性泪囊炎和麦粒肿。睑部创伤要及时缝合,预防感染。
8、药物过敏性睑皮肤炎
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汞剂、碘剂、地卡因等或对某种药物过敏;长期滴用阿托品、毒扁豆碱等眼药,都可导致该症。此外,昆虫叮咬、接触油漆、染料,甚至某种食物也可引起类似反应。 患者的眼睑皮肤可发生过敏性皮炎,表现为眼脸皮肤潮红、水肿,有时伴有水泡或渗液,有时则表现为眼睑皮肤干燥、表皮脱屑等。眼睑有痒、烧灼感。 出现炎症时应立刻停用致敏药物,而且今后不可再用。局部用3%硼酸水湿敷,涂用3%硼酸油膏。同时服用维生素C、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严重者可服激素类药物。
9、睑板腺囊肿
又称霰粒肿,是因睑板腺管阻塞所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主要表现为眼睑皮下圆形肿块,相应的险结膜面隆起并有局限性充血,但无红、肿、热、痛等炎性症状。 霰粒肿较小时,热敷或涂白降汞眼膏后可能自行消退,较大者应手术摘除。
10、眼睑肿瘤
有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主要有血管瘤、乳头状瘤、色素痣、囊肿等;恶性肿瘤主要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基底细胞癌是眼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下睑内眦部,最初为结节状,带有色素,表面有痂皮,易溃破出血而形成溃疡。溃疡较浅,边缘卷曲,参差不齐如鼠咬状,可侵蚀整个眼球、眼眶、副鼻窦甚至颅内,但很少远处转移。该肿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故适宜放射治疗,早期手术切除效果也很好。 鳞状细胞癌好发于睑缘部、皮肤和粘膜交界处,呈结节状或菜花样新生物。肿块较硬,生长快,触之易出血,发生溃烂后久不愈合。可浸润到附近组织,转移到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该肿瘤应手术切除,病变范围较大者,可同时给予放射治疗。 睑板腺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好发于上睑。最初眼睑皮下出现坚硬结节,边界清楚,相应部位的睑结膜面较粗糙,有时可见黄色斑点。随着肿瘤的增大,瘤细胞坏死、溃疡,可继发感染,也可向眼眶深部蔓延,或向附近淋巴结转移。易被误诊为霰粒肿而作切开刮除,但不久可复发。该肿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应彻底手术切除。
来源:本站原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