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不经意间会在照镜子时突然发现两只黑眼珠旁的白眼球上一边一块小隆起,而此时眼睛不红也不痒,这就是常说的睑裂斑。睑裂斑一般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户外活动更易显现。其主要表现在眼裂结膜上的不透明的黄色斑块,略微隆起,大多呈三角形,基底在黑眼珠旁,也有的表现为类似圆形小斑块。都是位于睑裂黑眼珠的两侧,其中内侧更为多见,界限常常比较清楚。由于它是正常眼部组织,所以也不会无限长大。睑裂斑部血管很少,如果结膜有炎症时在充血时就显得更加突出。睑裂斑因人不同,户外活动者多见,可能与环境的不良剌激有关。但由于不会有不良症状,又不是疾病而不需要任何医治。
相对而言,有一种眼部疾病——翼状胬肉则是从黑眼珠旁的结膜上长入黑眼珠内隆起的小块状组织,多见于黑眼珠的内侧。当生长进入眼的瞳孔区就会对视力产生影响。翼状胬肉是一种组织变性,也可以在睑裂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在黑眼珠一侧或两侧,生长出的类似三角形的增厚的小块增生组织。其上可有很多血管,形状由于象昆虫翅膀而得名。翼状胬肉解剖学上分为三部分,在黑眼珠上的尖端称为头部,长在结膜上扇状三角形底部称为体部,而交界在黑白眼部的部分就叫做颈部了。翼状胬肉往往有家族倾向,多与长期风沙、烟尘、阳光等剌激有关。如果再有经常眼部疲劳,休息不足等诱因就极容易发生了。如果翼状胬肉生长不快, 又无明显充血,显得组织很薄就是在临床上称为静止期。反之翼状胬肉不断增大,组织肥厚,充血不退在临床上称为进行期。因为翼状胬肉对视力的影响而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小而进展慢的小翼状胬肉可以观察,生长快又已影响到视力或眼球运动则应手术治疗。因为该病手术复发率较高,术前应尽可能消除眼部的炎症,使充血减轻,手术前后局部可用一些抗代谢药物(噻替哌、丝裂霉素),术后再辅助以激素点眼以防复发,有条件也可用放射锶照射配合手术更为理想。还有一种与翼状胬肉相近的病变称为假性翼状胬肉,其特点为由于结膜边缘区急性炎症损伤造成位置不固定的球结膜角膜间粘连条带,无明显的头、体、与颈解剖学关系,治疗为手术为主。
来自: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