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疾病 → 视网膜疾病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什么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http://www.cnophol.com 2009-11-20 12:52:24 中华眼科在线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i detachment)为常见病。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约3︰2。多数为中、老年人,10岁以下儿童少见。左右眼之间无差异。双眼罹病率约占患者总数的15%。好发于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

  【病因及发病机制】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视网膜裂孔和玻璃体变性同时存在,才能引起孔源性脱离,二者缺一不可。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例已有显著的视网膜裂孔,只要玻璃体健康或相对健康,就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同样,仅有玻璃体变性而视网膜无裂孔时,也不会发生视网膜脱离。例如45-60岁人群中,65%患有玻璃体后脱离,但只有少数人发生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裂孔往往是在各种各样表现的变性基础上,受到玻璃体病理性粘连牵引而成。玻璃体的液化、脱离,一方面减弱了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附于色素上皮层的支撑力,另一方面液化了的玻璃体经裂孔灌注入神经上皮层下,使与色素上皮层分离,两层间积液,习惯上称为视网膜下积液。

  1、视网膜变性与裂孔形成  由于视网膜结构复杂,血供独特,因种种原因引起变性,周边部和黄斑为变性好发部位。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在裂孔发生之前常见有下列改变:

  (1)、格子样变性(lattice degeneration):格子样变性与视网膜脱离的关系最为密切。由此产生裂孔者占孔源性脱离眼的40%。格子样变性发病无种族及性别差异,侵犯双眼,其形态和位置常有对称性。多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条状。边缘清晰的岛屿样病灶,长轴与锯齿缘平行。病灶面积大小不等,病灶区视网膜变薄,有许多白色线条,交叉排列如网格状。这种线条与病灶外的视网膜血管相连,很可能就是已经闭塞或带有管状白鞘的末梢血管。病灶区有时还能见到色素斑块分布(称为色素性格子样变性),色素来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2)、囊样变性(cystoid degeneration):好发于黄斑及颞下侧锯齿缘附近,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小腔隙可融合成大囊腔,所以面积大小差异很大。发生在眼底周边部的网眼状囊样变性,成为簇状而略显高起的小红斑点,邻近玻璃体有纤维状或颗粒状混浊。黄斑囊样变性初起呈蜂窝状小囊腔,无赤光检查时特别明显.无论周边部或黄斑的囊样变性,均可由小囊腔逐渐相互融合成大囊腔.囊样变性前壁常因玻璃体牵引而破裂,但只有在前后壁全部破裂时才能成为真性裂孔。

    囊样变性是由多种原因(如老年性改变、炎症、外伤、高度近视等)影响了视网膜的营养代谢,引起神经成分分解,从而在其内丛状层或内、外颗粒层中形成腔隙的一种改变。腔隙内充满含有粘多糖成分的液体。

  (3)霜样变性(frosty  degeneration):大多发生于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视网膜表面可见到一些由细小白色发亮颗粒覆盖的区域,厚薄不匀,如同在视网膜上覆盖了一片白霜。霜样变性可单独出现,也可和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同时存在。霜样变性靠近赤道部并融合。

    来自:网络

(责编:王社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视网膜脱离,孔源性)的信息
      热门图文

    干燥冬季教你如何抵抗

    我的冬季眼周护理心得

    眼睛永远保持20岁的秘

    秋冬眼部保湿护理
      健康新看点
    ad推广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全球医院网保健
    医生在线眼科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平安健康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